證券時報記者 游石 見習記者 沈寧
沸沸揚揚的魯花“漲價門”,將國內食用油市場再度攪熱。為了解近期市場情況,記者走進部分超市調查,并對國內食用油生產企業和行業專家進行了采訪。走訪發現,銷售端部分品牌的花生油價格已有所上漲,迫于生產端成本壓力,其他食用油未來也存在漲價可能。
漲價信號零星出現
據媒體報道,7月初,山東魯花集團開始對旗下花生油試探性漲價。10日,該集團公開宣稱,由于食用油限價結束,且原料價格大漲,魯花品牌花生油漲價5%。然而僅隔一日,魯花方面就改變說法,表示并不存在漲價情況,部分產品成分調整和銷售方式改變造成了“漲價”的誤解。
顯然,在國家調控物價的緊要關頭,沒有企業愿意成為食用油漲價的“出頭鳥”。然而,食用油漲價傳言并非空穴來風。昨日,記者在對上海部分大型超市走訪中發現,大部分品牌的食用油價格保持穩定,部分產品還在促銷,但多數超市魯花花生油價格已有所上漲。
“價格總體沒什么變化,有些牌子的花生油漲了些,大豆油、菜油、玉米油、調和油都和先前差不多。”樂購超市真北店一名營業員指著魯花花生油對記者表示,調價大概有半個月時間了,調價前5.4升是120元左右,現在漲到142元。該超市魯花品牌其他規格花生油近期也有上漲,漲幅在10%左右。與此同時,其他多數品牌價格并未調整,部分金龍魚品牌調和油還在降價促銷。
世紀聯華中環店的情況與樂購店大致相同,該店食用油產品營業員向記者透露,魯花花生油漲價確有其事,但部分規格產品現在已經下架。
對于部分食用油開始漲價,消費者表示較為擔心。“希望油價上漲不要影響到其他商品。”市民張阿姨表示,平時家里吃油并不多,小幅度漲價不會對自己造成太大影響,但如果食用油上漲帶動其他商品漲價就令人頭疼。和去年相比,現在物價漲幅已經很大了。
豆油企業虧本生產
食油壓榨企業按捺不住漲價沖動,是由于產品、成本價格長期倒掛。
由于去年我國花生減產,花生價格出現大幅上漲。2010年花生上市時的價格在每噸8400元左右,目前用于榨油的花生價格已漲到每噸10000元以上,食用花生價格最高達到每噸15000元,過去一年價格幾乎翻倍。業內人士表示,成本上升導致的利潤下滑是此次魯花花生油漲價的直接原因。
豆油企業面臨的情況更加嚴重,而豆油是目前國內消費占比最高的食用油油種。中華油脂網主編郭清保告訴記者:“自去年底發改委限價令以來,壓榨企業就處于虧損狀況。現在壓榨每噸大豆要虧200元左右。”
據了解,壓榨企業利潤包括豆油和豆粕兩個部分,只要它們的總價值高于大豆原料的采購成本及加工成本之和,壓榨就是有效益的。油廠壓榨利潤計算公式為“豆油價格×出油率+豆粕價格×出粕率-大豆價格-加工費”,一般來說,國內1噸大豆可生產0.16噸豆油和0.785噸豆粕。而昨日廣東地區油廠豆粕報價3300元/噸,豆油報價9950元/噸,大豆到港最便宜也要4200元/噸,按照公式計算,油企壓榨顯然處于虧損狀態。
郭清保表示,企業會做通盤考慮,效益好的時候就多生產,效益差就少生產。在目前的虧損狀況下,壓榨企業開工率僅20%~30%,遠低于正常水平。“其實這也只是勉強維持而已,如果終端漲不起價,整個產業鏈都不賺錢。”上海源耀進出口公司油脂業務經理鄧海燕說。
行政調控面臨尷尬
油脂企業不愿意生產,折射出行政調控所面臨的尷尬。面對日益嚴峻的通脹形勢,發改委曾在去年12月和今年4月兩次緊急約談食用油企業,指示小包裝食用油價格在數個月時間內不得上調。但在成本一端,大豆價格波動卻受國際市場影響,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出現了大幅上漲,為此油脂企業紛紛陷入虧損,一些中小民營企業被迫停工減產。上半年進口大豆數量大幅下降約8%,食油下降14%,表明壓榨企業采購需求減弱。
為在穩定價格的同時保障國內市場油脂供應,從年初開始,國儲即開始向一些大型企業低價定向銷售大豆。據郭清保介紹,拋售量估計超過200萬噸,價格為3500元/噸,遠低于目前市場大豆現貨價格,其他油廠很難與之競爭,但由此也進一步扭曲了市場價格信號。
現在,隨著第二次“限價令”到期,以魯花為代表的油脂企業已按捺不住醞釀漲價。業內傳言,針對這種情況,最近國儲可能再次定向拋售400萬噸大豆。
“行業不可能長期維持微利或者虧本的狀態。”某上市糧油公司業務主管王先生表示。他認為,豬肉價格上漲帶動飼料需求,油脂也將從消費淡季向旺季轉變,后期國內大豆庫存有下降趨勢,限價措施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