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前榮
自2004年以來,“電荒”頻繁出現。從季節性缺電到常態化缺電,從東部沿海擴散到中西部地區,“電荒”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電荒”的出現凸顯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和資源價格改革的深層次問題和矛盾。
近期,我國多地出現淡季“電荒”現象。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蘇等十余省市均不同程度地遭遇缺電危機,各地相繼采取應對措施。其中,浙江遭遇2004年以來最嚴重的電荒。在電荒重災區湖南省,拉閘限電已經從工業波及居民,開始對居民分時段拉閘限電。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統計部有關人士日前表示,今年將是2004年以來缺電最嚴重的一年,而且電荒還沒有探底,預計今夏電力供需形勢將呈現“缺口出現更早、范圍有所擴大、強度有所增強”的新特點,保守估計全國供電缺口在3000萬千瓦左右。
與此同時,國家電網公司營銷部有關人士預測,如果電煤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旱情繼續影響水力發電,并且出現持續異常高溫天氣,電力缺口將擴大到4000萬千瓦左右。自2004年以來,電荒頻繁出現,從季節性缺電到常態化缺電,從東部沿海擴散到中西部地區,電荒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電荒的出現凸顯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和資源價格改革的深層次問題和矛盾。
當前出現“電荒”的原因
1.電煤價格基本市場化與電價管制是出現電荒的體制性原因。
造成電荒的主要原因是煤價上漲,目前財政上市場煤、計劃電的體制,使得電廠回旋的空間非常小。受制于價格管制,下游產成品企業并不能完全將上漲的原材料成本順延到下一產業鏈或消費者,煤炭價格基本市場化,而電力價格改革卻滯后,造成了“市場煤”和“計劃電”的矛盾。
我國火電發電量約占社會總發電量的80%,發電過度依賴煤炭,電荒源自煤荒,煤荒的主要原因是計劃電和市場煤在價格上無法對接。2007-2008年電煤價格上漲300%,電價上調15%,直接導致2008年的“電荒”以及之后數年火電設備投資意愿低迷,2010年電煤價格較2009年上漲26.2%,而上網電價較2009年下降2.1%,煤電價格現象倒掛嚴重,使得火電企業成本壓力不斷加大,并陷入持續虧損的境地,嚴重影響了火電企業的發電積極性,出現產能閑置現象,從而使得電力供應能力下降。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1年1-3月份,中部、東北地區各省火電企業繼續全面虧損,其中,安徽、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六省火電生產企業合計虧損52.5億元,除安徽外,虧損面均超過65%;其中,河南、山西火電生產企業分別虧損21億元和15億元。
盡管國家發展改革委在4月份上調部分地區虧損嚴重火電企業的上網電價,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火電企業的成本壓力,但火電企業大面積虧損局面仍難以扭轉。同時,隨著部分地區上網電價上調,煤炭價格又出現新一輪漲勢。據WIND數據顯示,截止到2011年5月20日,大同電煤Q5800采購價已達到920元/噸,比4月初上漲了7.6%。
2.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是電荒出現的根本性原因。
2011年是“十二五”計劃開局第一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明顯回升。一方面,“十二五”計劃促使較多大型項目上馬;另一方面,一些省份為了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對高耗能企業進行限電,使得去年四季度的部分市場轉移到今年一季度,導致今年一季度產銷量大幅增長,并帶動電力需求快速增長。雙重因素導致需求增速超出預期。此外,由于一季度天氣寒冷,第三產業和居民用電增長速度加快,也進一步加劇了電力短缺。
2011年1-4月份,第一產業用電量為27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16%,保持低速穩定增長;第二產業用電量為1089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2.14%,其中全國制造業用電量804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2.9%,4月份日均制造業用電量達到73億千瓦時/天,首次突破70億千瓦時/天的歷史記錄;第三產業用電量為161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03%;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達到188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18%。
整個社會的用電增量大部分來自高耗能行業。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顯示,2011年1-4月份,化工、建材、鋼鐵冶煉、有色金屬冶煉四大重點行業用電量合計481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6%;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貢獻率為31.0%,僅低于歷史最高水平的去年二季度;其中,4月份,四大行業合計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為34.4%,較3月份提高了3.1個百分點,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貢獻率為35.6%,比3月份提高了3.1個百分點。其中,4月份,化工、建材行業月度用電量規模創歷史新高,黑色、有色金屬冶煉行業月度用電量規模也保持歷史上較高水平。
當前資源價格體制是國內經濟失衡的重要原因
當前我國投資過熱、順差過大、流動性過剩等經濟失衡問題互為因果,密切相關。投資過快增長,導致產能增加,并加快外貿出口增長,而出口增長造成貿易順差過快增長,并導致外匯儲備增長過快,給人民幣升值帶來壓力。
同時,升值預期引發熱錢流入,而熱錢流入和貿易順差導致了流動性泛濫,助長了國內房地產等資產泡沫;泛濫的流動性加劇了銀行放貸壓力,而銀行放貸又進一步刺激投資增長,并導致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顯然,投資過快、順差過大、流動性過剩等當前經濟運行的癥結,已經不是單個問題,而已經成為機制性問題。
這一機制性問題又與我國生產要素價格偏低密切相關。從資源類要素看,我國工業電價水平為0.55元/千瓦時,是日本、意大利等發達國家的62.5%,是阿根廷、韓國等發展中國家83.3%,是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資源型國家的76.9%。我國城市水價僅為國際水價的1/3。從勞動力看,我國勞動生產率相當于英國的6%,但工資僅為其4%;勞動生產率為韓國的13%,而工資為其8%;勞動生產率為印度的3倍,但工資為其2.3倍。
生產要素價格偏低,一方面,造成效率低下,粗放型增長得以維持。據估計,目前我國能源消耗系數比發達國家高4-8倍,能源的使用效率僅為30%,而發達國家的能源使用效率則為50%,我國每創造1美元國民生產總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國平均每立方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僅為世界水平的1/5。同時,在這種要素稟賦環境下,依靠廉價要素資源就可以獲得利潤的企業,不僅喪失了技術創新的動力,而且形成了對投資和要素投入的依賴路徑。
促進資源價格改革要有新思路
1.初級資源價格與產成品價格改革協調推進。
目前我國大部分初級資源產品,如石油、煤炭、鐵礦石等價格的市場化程度已經非常高,其價格甚至基本與國際接軌,而以這些初級資源為原材料的產成品價格是受到政府的嚴格管制的。
2.逐步縮小政府定價商品的范圍。
探索與完善資源產品的價格構成體系和成本攤入的方式,使資源的生態價值、環境補償價值等在資源產品價格中得到合理體現。適度提高資源價格,利用我國在買方市場中已形成的市場倒逼機制促進企業改進技術和節約資源。選擇合適的時機推進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向水、電力、石油等重要資源領域挺進。
3.深化資源財稅制度改革。
提高資源稅率和資源費,通過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增強其解決由資源開發所帶來的生態改善、污染治理、土地復墾、水土流失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公共服務的能力。改變資源稅費征收方式,把從量計征為主轉向從價計征為主,從量和從價計征相結合,形成和完善有利于從資源富集地區分享資源溢價收入的機制。
4.放寬部分資源壟斷領域的市場準入,培育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我國資源型產品價格存在的弊端及改革的滯后,很大程度上與其所在市場的壟斷性有關。建立統一、開放、競爭和有序的資源市場體系,促進資源在不同行業和地區之間合理流動,讓市場成為調節資源型產品供求的基礎性手段,當務之急是繼續加大力度放寬部分資源壟斷領域的市場準入,培育公平競爭的環境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作者單位:國家信息中心)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