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挺金融衍生品業務,卻面臨兩大風險與不確定性
券商突圍“靠天吃飯” 中投樣本悄然成型
■本報記者 熊 欣
經紀業務面臨急劇轉型的國內券商行業,正在把目光投向諸如直投、衍生品等新的業務,意欲從“靠天吃飯”的業務格局戰略突圍。
“匯金系”旗下中投證券27日在京高調舉行金融衍生品團隊及產品推介會,力挺股指期貨期現套利業務。衍生品被視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國內金融衍生品市場更是遠未發育成熟。中投證券此舉令業界側目:先驅還是先烈?
最直接的挑戰來自于市場風險。國內金融衍生品市場剛剛起步,現在甚至還處在概念和常識的普及期。
由于備受2008年金融海嘯的影響,國內市場對金融衍生產品一度產生恐懼感,金融衍生品的發展幾近停滯。很多券商將金融衍生品部門關門大吉或者合并弱化,僅中投證券、光大證券等幾家為數不多的券商保留了衍生品部門。
4月份股指期貨剛剛迎來誕生一周年。截止2011年4月16日,股指期貨總計240個交易日,累計成交5899萬手,日均成交約24.6萬手,市場保證金規模達200億元,開戶數量接近7萬戶,共有80余家金融機構入場交易。
散戶成為股指期貨最主要的參與者,直接影響到了券商的收益。加之在衍生品市場的經驗缺失和儲備人才短缺,許多券商在股指期貨期現套利的市場業績不盡如人意。
即使是國內股指期貨套利的“領頭羊”,中投證券的絕對市場份額依然很小,其金融衍生品部以投資顧問形式接受的委托資金為6億元左右。
獲益于“國內衍生品投資布道者”張曉東帶隊研發的期現套利模型和程序化交易系統,中投證券平衡策略產品獲得月均1.5%、年化18%的收益率,在同期產品中名列第一。
有業內人士測算,目前國內套利交易市場總體參與的規模還不大,估計還不到50億元。而由于交易量的原因,現在無風險套利市場的容量更小,目前僅略高于20億元。
除了力推的股指期貨套利交易規模偏小,其它類型的金融衍生品業務也挑戰頗多。
權證創設的業務收入可持續性難以維持。根據中投證券官方公布的公開數據,中投證券在權證業務上獲益匪淺。2007年至2008年,中投證券共參與創設3只權證,獲利4.63億元。其中,中投證券盈利高達2.31億元的南航JTP1權證,就飽受各方爭議。
更多的新業務類型尚需要培養市場以獲得更大利潤。比如,中投證券成為國內首家提供境外套期保值咨詢服務的券商,受聘國資委和央企擔任財務顧問,提供境外套期保值合約的定價、估值和合約重組建議服務。
盡管面對上述種種不利因素,中投證券有關負責人還是表示,“做好了迎接衍生品交易興起的準備”,尤其是在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推出后。
另一重不確定性則來自于中投證券自身。
目前,匯金旗下控股的證券公司達3家,分別是銀河證券、申萬證券及中投證券,另參股國泰君安證券。值得注意的是,中投證券為匯金全資控股。
今年3月底曾有傳言稱,國泰君安、銀河證券、申銀萬國等三家券商將獲得國務院特批,不再受“一參一控”制約,未料隨后該傳言即遭證監會方面澄清。這意味著,盡管寬限期延期到2013年5月,但是匯金旗下三大券商的整合難以避免。誰將出局,誰又將被整合?
與此同時,中投證券的高管隊伍又一次發生變動。3月18日上午,中投證券召開領導人員任職宣布大會,龍增來任中投證券黨委書記、法定代表人,擬任中投證券董事長;免去到任僅2年的王立民中投證券黨委書記職務;鑒于已過退休年齡,建議免去楊小陽中投證券董事長職務。
在昨日的會議現場,楊小陽仍以中投證券董事長的身份致辭,而龍增來并未在公開場合亮相。
這既引起業界關于中投證券在匯金系棋盤中地位走向的猜測,也引發對于中投證券自身發展戰略難保穩定的擔憂。
大膽嘗鮮套利交易、力挺衍生品業務的中投證券,創新膽魄能否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