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5月20日電(記者周琳、沈而默)一方面是經濟增速出現放緩跡象,另一方面是物價水平高企、通脹壓力猶存。當前市場上對流動性收縮政策出現分化意見。在19日舉行的2011陸家嘴論壇“浦江夜話”上,一些知名經濟學家表示,經濟增速放緩不應成為政策放松的理由,近期來看流動性收縮態勢仍應維持,以鞏固過去幾個月的成果;針對通脹和經濟減速并行,貨幣政策需要走好平衡木。
高物價與經濟增速放緩并行 流動性內外夾擊
雖說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出現短暫回調,新增上游價格和成本壓力減弱,有利于緩解通脹預期,但是,無論是從統計局公布的CPI數據,還是從老百姓的切身感受都可以看出,通脹壓力仍然較大。部分與會專家認為,伴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這一通脹壓力或將繼續存在。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微博)表示,如果中國經濟結構未來發生深刻變化,中國價格體系也會發生深刻變化,總量上有價格水平的上升趨勢,“2011年對于中國來說是很有意義的轉折年,是中國經濟真正意義上的結構調整開始。調結構的背后就是經濟增長越來越多地從可貿易部門的拉動變為不可貿易部門的拉動,這個過程必然產生比較高的通脹。”王慶認為,這些伴隨結構調整出現的通脹,跟貨幣沒有關系。
而與之并行的是,4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同比回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較1-3月小幅回落;一些商業銀行出現流動性緊張的現象,可能傳導至實體經濟。
雖然有專家認為中國目前的通脹壓力主要是由于過去天量信貸投放所產生的副作用,但來自海外的流動性壓力也不容忽視。
“中國的通脹不僅是中國自身的原因,一部分也是由華盛頓造成的。” 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經濟學教授羅納德·麥金農在發言中直指美國貨幣政策對中國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造成的惡劣影響。“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一方面導致大宗商品價格的飆升,另一方面導致熱錢不斷流向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這都對當地通脹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專欄)表示,4月份整體的訂單指數和出口訂單指數都在放緩,使得市場上出現兩種分化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通脹問題還是很嚴重,而另外一種觀點開始擔心增速放緩是不是太快,流動性收縮政策是不是太狠了。
流動性收縮政策還應繼續維持
貨幣政策如何在抑制通脹和穩定經濟增長之間走好平衡木,成為專家熱議的話題。一方面宏觀層面通脹壓力猶存,而另一方面流動性收縮政策使得利率“雙軌制”的局面愈加嚴重。
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微博 專欄)表示,一方面是價格工具的審慎使用讓銀行貸款利率處于歷史較低水平,而另一方面存款準備金率的持續上調導致民間借貸利率飆升,“溫州有些企業甚至要承擔年化利率60%左右的融資成本,這對我國民營企業造成很大的傷害,而大中型國有企業所受影響相對較小,構成了利率市場的"冰火兩重天"。”
盡管如此,不少專家仍然表示,雖然流動性收縮政策帶來一些附加效應,但經濟增速的適度放緩未必是壞事,也不應成為流動性收縮政策放松的理由。因為這不僅有助于緩解通脹的壓力,也有助于中國經濟轉型;政策目前仍應維持偏緊的態勢,來鞏固過去幾個月的成果。王慶表示,如果這一偏緊的政策繼續維持,通脹可能會在年終觸底。
專家認為,短期來看,經濟增速適當回落符合預期;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增速出現大幅回落甚至“硬著陸”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多元化的流動性壓力是政府必須面對的,抑制通脹仍應是目前調控的側重點。
交通銀行(601328,股吧)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專欄)判斷,不必擔心經濟增長會出現明顯回落。一方面,盡管消費下降,但投資依然保持增長,4月份貿易順差的增長也顯示出口對GDP貢獻在增長;另一方面,相比一季度在高基數的基礎上取得較高的增長,二季度在基數已經降低不少的情況下,不用擔心經濟增長問題,預期二季度的增長將達到10%。
在短期和長期利益之間走好平衡木
利率等價格工具和存款準備金率等數量工具的使用,對我國國有和民營經濟結構的影響不能忽視;未來在政策的執行和選擇時,應充分考慮其滯后效應,更具前瞻性和靈活性。
專家認為,目前產生的一邊民間借貸利率高、中小企業缺錢,另一邊卻是流動性仍然過剩,貨幣“老虎”沒有歸籠的“結構性”短缺現象,正是貨幣政策在短期和長期利益之間角力博弈的結果。因此,未來在選擇利率或存款準備金率兩種不同調控手段時也應有所側重、做到均衡。
同時,目前流動性過剩的原因是多元化的,貨幣超發只是原因之一,貨幣政策對于輸入性通脹、資產泡沫的影響有限,政策還應全面考慮。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此前曾對記者表示,當前物價上漲原因是多元化的,不能僅僅依靠貨幣政策,要動用包括降低能耗、管理流通成本等在內的綜合手段。
彭文生也認為,目前中國100個消費者背后是120個生產者,生產超過消費導致儲蓄率高、投資率高,也是影響通脹的因素之一。“從中長期來說,中國經濟面臨更主要的風險是資產價格泡沫,政策層面應考慮繼續消化這部分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