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正文內容

新股破發潮利弊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8日 10:27  證券市場紅周刊

  《紅周刊》特約 胡東輝

  新股破發潮愈演愈烈。基本上每一批上市新股中都會出現破發,有時甚至是整批集體破發,而且是開盤直接跌破發行價,根本不給搖新專業戶全身而退的機會。破發的幅度也越來越大,破發10%成常態,龐大集團甚至創出上市當日破發23%的驚人記錄。

  新股破發潮有利有弊,“利”是讓投資者逐漸明白不是所有的新股都可以買的,買新股也需要精心選股;不過,僅僅得到這樣一點“利”,整個市場卻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可謂得不償失。

  利少弊多浪費資源

  今年以來已有120只新股上市,其中有47只破發,破發率達到39%,稱之為“破發潮”是名至實歸。過去中簽是幸運,現在中簽禍福難料;過去新股破發會引起一些投資者去抄底,認為是撿便宜貨的機會,現在新股大面積破發,投資者才發現撿到的便宜貨還能再打折;過去新股破發是因為市場低迷,是個別和暫時現象;現在新股破發是因為發行價畸高,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即使新股破發成為常態,仍然沒有產生倒逼發行價降低的效果,或者說效果甚微。高價發行的新股仍然獲得超額認購,仍然需要搖號才能買到新股。

  新股破發潮產生的唯一正面作用就是打破了新股不敗的神話,用事實讓搖新專業戶明白不能盲目申購新股。不過,新股仍然是皇帝女兒不愁嫁,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唯一的正面影響也相當有限,搖新專業戶只是暫時收斂了一下對新股的狂熱追捧,市場稍有回穩便又會好了傷疤忘了疼,卷土重來。

   與僅有的一點“利”相比,新股破發潮的弊端卻罄竹難書。管理層為了達到讓市場機制自發調節新股發行價的目的,不惜放開新股發行價,由所謂的詢價機構自由定價,結果發行價越來越高。在根本不具備市場約束機制的情況下,市場化發行新股成了不斷推高新股發行價的癥結所在,因為高價發行成了支撐新股的最重要理由。表面上看,這樣的結果是管理層市場化發行新股政策造成的,達到了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目的,其實則不然。真正的市場化新股發行,新股的發行價會被市場約束機制限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價位,破發雖然也難以避免,但不會深幅破發,更不會出現因為發行價離譜而大面積破發的現象。

   高價發行新股所產生的破發潮破壞了證券市場的生態環境,造成了資源配置的極大浪費。相關數據顯示,2010年A股市場IPO募集資金4907.23億元,超募3024.2億元,有逾2200億元募集資金尚未投入使用,存在銀行里吃利息,而這部分資金占超募資金的72.75%。在不少上市公司的凈利潤來源中,“銀行利息”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補充。與此同時,國內為數更多的中小企業正在為籌集生產急需的資金而四處奔走,資源配置很不合理。

  市場調節機制失靈

   新股市場化發行一年半來,市場調節機制完全失靈,在新股破發潮愈演愈烈的情況下,新股發行價仍然降不下來。一邊是二級市場的寶貴資金被大量高價新股吞噬,另一邊是一些新上市公司資金“滿溢”,這又造成了另外一種資源配置的不平衡。二級市場因為資金不足而支撐不住,節節下滑;大量流入新上市公司的資金卻并未充分用于生產經營活動,居然有多達一半的資金存入銀行,這部分資金又被銀行通過放貸流入社會,成為通脹的推手。中小板、創業板本來是為了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結果卻把大部分資金都硬塞給了少部分幸運兒,幾乎要把它們撐死,而大部分的中小企業融資反而更難了,證券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嚴重失調。花了這么大的代價難道就是為了證明新股不敗是錯的嗎?

   最可悲的是現實恰恰并不認同這一點,因為大多數人在承認這一點的時候是有附加條件的,那就是發行價太高的新股才可能失敗。但由于發行價何為高何為低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只要有炒家一攪和,馬上就又會變得模糊不清難以分辨。正因為如此,時至今日,新股發行價仍然難以降低,而且中簽率仍然很低。不要責怪投資者愚昧,因為這中間恰恰有很多機構投資者,而新股的離譜定價就是這些機構投資者一手造成的。當看到現在海普瑞的股價較之148元的發行價已經被腰斬之后,再想想當初有明星基金經理聲稱很少見到有這么好的公司時,究竟是誰愚昧呢?

   新股破發潮是過度投機的畸形反映,有那么多的人積極申購新股,并不是看好,純粹只是一種賭博心理。上市后不管是賺是賠都一拋了之,賺了是運氣,賠了認倒霉,不分任何是非對錯。在這樣的投機氛圍中,指望市場機制發揮作用,豈不是癡人說夢?■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分享到:
留言板電話: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圖片 含視頻 含投票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