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體系的建立將使保薦機構中的“好人”與“壞人”分明
證券時報記者 楊冬
國內投資銀行業即將產生一個類似于銀行征信系統的信用體系。證券時報記者獲悉,近日監管層要求各家保薦機構將2004年實行保薦制以來所承銷項目的申報時點、受理時點、被否原因、獲批時間等項目信息,以及在職和離職保薦代表人的詳細資料上報,用以籌建保薦信用體系。
投行業務亂象
據某上市投行高管透露,保薦信用體系將對投行未來業務操作構成重大的影響,對于那些歷史記錄良好的投行,發審部門有可能對其項目實行相對較為寬松的審核;而對于那些歷史記錄較差的投行,發審部門則有可能對其項目實行更加審慎的審核。
華南某券商的投行高管認為,保薦信用體系的建立,將成為資本市場穩健運行的基石,是資本市場良性發展的基礎,對新股發行中的誠信建設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近年來出現了少數首發(IPO)項目造假上市或“帶病闖關”,令公眾對于整個投行業的保薦信用產生質疑。這種現象引發了監管層的高度重視。記者獲悉,今年年初,華南某地證監局在召開券商年度工作會議時就曾痛斥投行在保薦工作中存在的種種不良現象,并決心出重拳整治。
另據悉,近日在重慶召開的保薦機構聯席會議上,監管層相關人士再次強調各家投行應加強內審內核工作,保證項目質量。
與此同時,監管層業已采取了一些處罰措施。據深圳某投行人士透露,監管層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保薦代表人監管談話、暫;蛉∠K]機構及保薦代表人業務資格,以及對券商分類評價進行扣分等。
但現實的情況是,仍有一些保薦機構或保代“頂風作案”。該人士繼稱,部分保代迫于擬上市企業的壓力或者利益的誘惑,故意隱瞞項目的重大事項或進行虛假陳述,同時不斷游說內核部門,最終內核部門抱著僥幸的心理對項目放行,即使受到一次的處罰也并不足以令投行喪失業務資格或對整個業務產生重大不利的影響。
構建保薦信用體系
令保薦機構徹底放棄僥幸心理的一個很好的辦法是,構建一個日常的且有據可依的持續監管體系。
據稱,監管層早就想建立一個保薦信用體系,但因數據不完整,啟動緩慢。本次要求保薦機構上報數據,一方面是對整個投行情況進行摸底,另一方面是采集保薦信用體系的基礎數據庫。
另據北京某投行人士透露,本次上報數據的截止日期為本月20日,上報的數據分為項目和人員兩種,甚至包括離職人員的照片,以及2004年以來投行人員的流失率、流失原因,并需要說明2004以來項目被否的原因是因為項目本身的問題抑或是保代的問題。
據上述高管透露,保薦機構和保代2004年以來的不良記錄都會記錄在信用體系當中,但他們不會因為有不良記錄被記錄在冊而受到處罰;但如果未來這些不良記錄者再行違規,將有可能面臨加倍處罰。
“好壞”分明
隨著未來保薦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保薦機構中的“好人”與“壞人”或能一目了然。
“那些不良記錄少的投行,可以理解為‘好人’;而那些不良記錄多的投行,可以理解為‘壞人’。對于‘壞人’,發審部門或會對其項目實行冷淡對待或實施更加審慎的審核,比如在反饋意見函中可要求其對于更多的事項進行核查和說明;對于‘好人’,發審部門或會在項目排隊、審核周期等方面予以優先對待!鄙鲜龈吖苷J為。
事實上,從國外的經驗來看,投行良好的信用和聲譽對其業務的發展往往有很大支持。深圳某投行人士指出,比如同樣的一個項目,高盛和大摩擔任主承銷商,將對項目的定價及融資規模提升作用很大,但對于那些信用和聲譽較差的投行,投資者就很可能用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