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吳婷婷
隨著上交所國際板推出的呼聲高漲,首批可能登陸國際板的公司名單也受到廣泛矚目。
在國際板首單的爭奪戰中,中國移動是紅籌股回歸呼聲最高的企業,而匯豐控股則是外資企業中登陸上交所意愿最強烈的。在內地上市的問題已經討論了七八年,卻一直回歸未果的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向媒體表示:“中國移動回歸內地上市比匯豐控股更為迫切。”
爭搶首批掛牌
全國政協委員、盛大網絡董事長陳天橋在全國兩會上提交提案建議,中國股市應早日開設國際板,以滿足赴國外上市的中國內地優秀創新型企業“回歸”。
陳天橋表示,早些年我國的創新型企業投融資環境還未成熟,已經獲得國外風險投資的企業于是不得不選擇去美國上市,但是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價值往往不能得到充分體現,在當地資本市場的市盈率很低。
“因為中國的文化背景,這些企業在A股市場上能得到理解。所以中移動、盛大網絡這些企業回歸的動力非常大。”一位券商香港研究部總監對本報記者表表示。
事實上,無論是外資還是境外上市中資企業,都希望成為首批登陸國際板的企業。恒生銀行、東亞銀行、路透社、大眾、奔馳、可口可樂、西門子等均表現出希望登陸國際板的意愿。
渣打銀行(中國)董事會常務副主席兼首席執行總裁林清德近日表示,渣打有計劃在上海國際板上市,并希望以渣打集團上市,目前正在等待相關政策和法規的出臺。
紐交所執行副總裁兼環球上市部主管簡學麟更是多次表示,該集團正積極謀求在國際板掛牌上市,并已經與中國監管部門進行了接洽,希望紐交所能夠成為第一批在上海證交所掛牌上市的海外企業。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設立國際板,引入海外的上市公司,可以增加上市公司在國內上市的良性互動,促進資本市場的監管,進一步規范和國際化,還可以提升中國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同時,大多數世界級企業在產品、技術、人力等各方面都已很深地融入中國市場,外國公司對在中國國內上市有著強烈需求。在國際板上市將幫助在中國長遠發展的外資企業,增加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以及擴大消費者基礎和知名度。
三類潛在公司
對于國際板企業的上市路徑,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耿亮表示,既可以是IPO,也可以是中國存托憑證(CDR)。他表示,國際板市場建設已成為上海“兩個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瑞銀證券分析師唐志剛曾發布報告預計,潛在A股IPO的候選企業分三類,分別為在華業務規模較大的西方企業、恒指成分股企業和大盤紅籌股。
他表示,西方的消費品及制造企業通常在中國的業務規模較大。這些企業不僅將中國作為其最大的生產基地之一,也是其主要市場。他們長期致力于中國業務的發展,有人民幣融資需求。這類公司包括從事零售業的寶潔、可口可樂、聯合利華、家樂福、沃爾瑪,以及從事制造業的西門子、大眾汽車、通用電器、IBM等。
香港藍籌股方面,他認為像匯豐控股、東亞銀行、長江實業、富士康、九龍倉這類公司已在內地有很多投資,對人民幣同樣有著很大需求,有登陸A股的需求。另外,瑞銀預期,作為行業龍頭的紅籌公司,將是首批可于A股上市的“外資”企業,包括中移動、中海油、聯想集團、華潤創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