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又將攜手走向何方?
■本報記者 陳雅瓊
歷史總會出現一些驚人的相似。2007年12月16日,國美電器召開新聞發布會,陳曉以國美電器總裁的身份,宣布全面托管大中電器,張大中則功成身退。3年之后,兩人的境遇顛倒。不同的是,作為職業經理人而非創始人的陳曉,只能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陳曉和張大中淵源頗深,兩人曾經分別是永樂電器董事長和大中電器董事長。2006年4月19日,永樂和大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計劃通過股權置換的方式在一年內完成合并工作,合并后將產生中國第三大家電零售企業,有實力對抗國美、蘇寧兩位電器大鱷。為了表達誠意,永樂甚至先行支付給大中1.5億元的“合并保證金”。
但令張大中始料未及的是,3個月后陳曉選擇了“投靠”國美,永樂被國美以52.7億港元的現金加股權收購。
“20歲時靠體力,30歲時靠專業,40歲時靠人脈,50歲時靠資本。”張大中實踐著他自己的話,2007年底,59歲的張大中將苦心經營20多年的大中電器以36.5億元的價格賣給國美,且全部要現金支付。當年,他也以5.6億元的納稅額,成為國內一次性繳納個人所得稅最多的納稅人。
從500元起家,經過20多年創業變現為36.5億元,張大中有自己的一套經營理念。業內人士都知道,大中電器在北京的各家門店中最值錢的是中塔店,張大中曾說“整個大中電器的價值,這個中塔店能夠占40%。” 他出售大中的2007年,中塔店的銷售額甚至達到了20億。但當初選擇店址的時候,這一帶的生意很冷清,前景不被看好。張大中慧眼識珠,后來中塔店是三環上唯一一個有大面積停車場的家電賣場,盈利能力極為突出。
那么張大中入主國美,將對國美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家電專家劉步塵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分析道,張大中經營大中電器時做得不錯,對連鎖店經營比較熟悉;而且,當初國美收購大中時,黃光裕的出價高于他的預期,這會讓他覺得黃是值得打交道的人。那么他在黃需要的時候,也必然會鼎力相助,這符合黃光裕對繼任者“德”的要求。
國美電器昨日晚間發布的《媒體回答綱要》中強調:“當初大中并入國美,不是簡單出價高的問題,而是出于對國美的信任和對產業發展的考慮,是真正的‘托付’,對保留大中品牌的欣慰。”
國美方面認為:“張大中先生的出任,既是基于此前他與國美構建的良好合作關系,又是出于他對家電零售行業的一往情深和責無旁貸;同時,這也是國美完善公司監管與治理、提升企業行業領袖地位的重要舉措,是各方股東眾望所歸。”
但選擇張大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從能力方面來說,張大中和黃光裕都是從門市部做起,而大中電器是個區域性品牌,國美電器則是全國性品牌。劉步塵認為,兩種程度對管理者的要求不同。
另一方面,張大中作為一個“外來人物”空降到國美,如何取信于國美的高管層也是個問題,畢竟他掌管時期的大中和國美的企業文化不盡相同。當初聯想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就導致了許多原IBM中國雇員陸續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