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松林
目前國內證券市場上,能被稱為衍生品的品種,僅有權證一種,而整個權證市場仍在交易的產品只剩下長虹認購權證,該品種也將于8月到期。屆時,如果沒有新的產品上市,國內證券市場上的衍生產品將消失。這令我們不得不對權證市場的未來,乃至證券市場創新不足、衍生品嚴重缺失的現狀表示嚴重憂慮。
從全球形勢來看,證券交易所之間的競爭正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競爭的前沿陣地。交易所之間的競爭整合、合縱連橫為大勢所趨。而創新能力的強弱、衍生產品市場的發育程度、產品鏈的完整與否,正是一家證券交易所、一個證券市場是否具有強大競爭力的考量指標。這種認識也正成為業界共識。在前不久公布的德國交易所和紐約交易所合并方案中,德國交易所之所以能夠在合并中占得先機,紐約交易所之所以愿意以全球老大之尊而屈居下風,其中的奧妙就在于此。
從這個視角反觀國內證券交易所,不由得讓人倒吸一口涼氣。創新能力不足、產品鏈短缺、斷裂,是國內證券交易所最大的軟肋。而權證市場的困境,只是國內衍生品市場發展困境的一個縮影而已。
衍生品市場的發育不完善,將嚴重影響國內證券交易所在全球資本市場上的競爭力和未來的發展潛力。眾所周知,衍生產品的主要功能是風險管理工具和價格發現功能,發達的衍生品市場能夠大大提高證券市場效率。從全球市場來看,作為一個金融大國,卻有那么多國內企業赴海外上市,除了中國以外是絕無僅有的。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衍生工具,造成市場失效,價格扭曲,估值偏高,以至于市場供求嚴重不均衡,不得不人為控制發行上市節奏,使市場不能滿足企業基本的融資需求。從這個角度來看,衍生品市場的缺失,已嚴重影響了國內交易所的競爭能力。
更為嚴重的后果是,如果在國外快速發展衍生品市場的同時,國內遲遲不能發展、完善衍生品市場,別人可能繞過你在別人的市場上間接地交易你的產品,國內市場將有成為境外市場的影子市場之虞,處于被動地位而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這種情況一旦出現,無疑將威脅到國內的金融安全和國內投資者的投資安全,并最終導致金融資源、發展潛力外流。依托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證券市場和交易所有望發展成巨大的、全球領先的規模,但在做大的同時也需要做強,否則其業務可能被蠶食掉,導致市場空洞化。
相對于其他行業,交易所競爭還具有自己的特殊之處。從理論上講,交易所跨界服務的覆蓋能力超過其他任何一個行業,交易方式實現電子化以后,其業務可以延伸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其擴張可謂沒有邊界。從長遠來看,沒有哪個國家的證券交易所能夠置身事外,躲避競爭。如果我國的交易所不能在做大的同時做強,這將在未來全球資本市場的“中心-外圍格局”中被迫處于邊緣地位。
事實上,經過二十年的發展,我國已經積累了管理衍生品市場的豐富經驗。比如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在股指期貨的交易中,就發揮了很好的防范風險的效果。在股指期貨實驗取得成功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壯大衍生品市場,完善市場機制和創新機制,應該提上議事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