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打馬虎眼”亦難逃責任 "> 上市公司“打馬虎眼”亦難逃責任 ">
上市公司“打馬虎眼”亦難逃責任 src="http://i1.sinaimg.cn/cj/stock/t/20110222/1298327102_Z6kPnE.jpg" border="1"> |
5億元資產注入期限被隱瞞9千余萬擬置換資產被抵押——
ST筑信大股東遭遇監管部門行政處罰
上市公司“打馬虎眼”亦難逃責任
■本報記者 謝 靜
2月19日,ST筑信(600515.SH)對外公布監管當局對其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對2007年天津大通參與重組ST筑信(當時股票名稱為S*ST一投)時,因涉嫌信息披露違規,而對相關責任單位及有關當事人:天津市大通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通建設”)、逯鷹、賈維忠以及霍峰給予警告以及罰款。
ST筑信在公告中聲稱,由于上述行政處罰僅針對公司控股股東及相關責任人,涉及人員目前已不在公司擔任董事、監事以及高管,因此不會對其造成直接影響。
不過,同日,《證券日報》記者采訪了武漢大學法學專家孟勤國教授。他指出,“上市公司的這個聲明是在打‘馬虎眼’”。而著名維權律師楊兆全更是進一步指出,由于公司管理人員的行為代表的是公司,因此涉案公司并不能擺脫相關責任。
5億元資產注入期限被隱瞞
上市公司“打馬虎眼”亦難逃責任
2007年天津大通在參與競拍ST筑信原第一大股東第一投資招商股份有限公司所持6972.25萬股股票時,曾出具了一份抬頭為ST筑信的承諾:承諾在2007年6月30日前,向上市公司注入不少于5億元優質資產,且天津大通以此為承諾條件之一,獲得了競拍資格。
2007年1月10日,天津大通與天津市藝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藝豪科技”)聯合舉牌競買,以4800萬元競得上述股權。不過,在隨后天津大通作為信息披露義務人披露的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中,卻隱瞞了于“2007年6月30日”前注入5億元優質資產這一重大信息。而截至2008年12月18日,天津大通仍舊未履行上述有關注入優質資產的承諾,且對于何時能夠兌現承諾以及如何履行承諾均未作出明確安排。
公開資料顯示,藝豪科技的股東分別為逯鷹(56%)、霍峰(34%)以及賈維忠(10%),也即本次監管部門予以行政處罰的三位自然人。2007年天津大通參與股權競拍時,藝豪科技還是天津大通的控股股東(持股52%)兼一致行動人。
直至2010年,逯鷹、霍峰以及賈維忠才陸續不在上市公司擔任職務,不過,藝豪科技依舊持股天津大通,上述人員仍舊可以以間接持股的方式,持有上市公司股票。
武漢大學孟勤國教授在接受采訪時指出,上市公司雖然靠打“馬虎眼”來面對監管部門的行政處罰,但是曾作為上市公司高管的相關當事人,其行為代表的是公司本身。因此,股東有權利向公司,包括向當事人追究民事責任。
同時,鑒于監管部門已經向上述責任單位以及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包括警告以及罰款,武漢大學孟勤國教授告訴記者,行政處罰可以看做是民事責任的追究依據,因此,不會因監管部門已經作出了行政處罰而逃避承擔民事責任。
擬置換“優質”資產
居然被反復抵押
是重組方在“欺詐”還是上市公司高管犯有“重大過失”?
在天津大通對ST筑信的重組過程中,問題決不僅上述一項。2007年11月26日,ST筑信與天津大通簽訂的《資產置換協議書》中,以所謂的不良債權(賬面凈值7222萬元)與天津大通所擁有的大通大廈(評估價值9473萬元)進行資產置換,協議約定產權過戶時間在2008年1月以前。
ST筑信披露的關聯交易即資產置換置入資產公告中,曾對大通大廈的基本情況進行介紹:房產原值人民幣4937.80萬元,評估價值則為人民幣9436.79萬元。同時,公告中明確列明大通大廈“未設置抵押”。而在上述關聯交易的目的說明中,公告也注明是為了落實控股股東支持上市公司股改及重組承諾,才將其“擁有的優質資產置換本公司及其下屬控股子公司不良債權”。
不過,就是關聯交易公告中所聲稱的“優質資產”,且“未設置抵押”的大通大廈,被監管部門查出早在天津大通與ST筑信簽訂《資產置換協議書》4個月之前,就已經抵押給中國農業銀行天津薊縣銀行。原本約定要在2008年1月就完成產權過戶的大通大廈,其抵押直至2008年6月才予以解除。而后,大通大廈又被抵押給北方國際信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直至2008年12月23日期滿。
為此,2月21日,楊兆全律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明確指出,被抵押的資產屬于不完全的產權,存在重大瑕疵,一旦抵押房不能還債,銀行會享有優先受償權。控股股東天津大通在進行資產置換時,隱瞞其被抵押的事實,而將其作為優質資產進行置換的行為,涉嫌違反《合同法》,有欺詐的嫌疑。若上市公司一方在知情的情況下,卻任由公告中隱瞞大通大廈被抵押的事實,那么就涉嫌與控股股東聯手欺詐。另外,即使上市公司表示不知情,也不能完全逃避責任。楊律師指出,金額高達9千余萬的房產交易行為,應該到相關部門進行查證。若因未對上述事宜進行查證而造成損失,則上市公司一方涉嫌存在重大過失。
巧合的是,在2007年度任職ST筑信的董事、監事以及高管,在2010年紛紛離任,最遲如監事王成彬、蘭漢杰等是在2010年三季度“因工作變動”而離職。
不過,楊律師進一步指出,上述行為不能算是當事人個人行為,而是代表公司的經營行為,“應該由公司來承擔責任”。同時,若上市公司能夠確定上述行為由當事人故意為之,那么在承擔自身責任后,也可以向當事人進行追究。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并不能因為上述涉嫌違法違規行為當事人目前已經離職,而規避其本應承擔的責任。
截至發稿日,《證券日報》記者多次致電ST筑信,但是一直未能與其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