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人 洋洋(Frank Yang)
12月8日,美國股市受銀行股的提振收盤走高,但最搶眼的還是在紐交所首次公開募股上市的兩家中國公司:優酷網和當當網。兩家公司分別募得資金2.03億美元和2.72億美元。
今年前9個月,優酷網虧損1.67億元人民幣(合2500萬美元),但市場仍然給予了高定價,其IPO的中位數定價的總市值相當于2011年預計銷售額的15倍,遠高于今年在美上市的同類型互聯網公司平均3倍于銷售額的定價;當當網的中位數定價更高達2011年預計盈利的48倍,遠高于在今年美國上市的11家美國互聯網公司29.2倍的中位數定價。
中國公司IPO的定價雖然偏高,但中國公司上市首日表現卻并沒有令市場失望。布隆伯格數據表明今年美國上市首日表現最佳的10家公司中有4家來自中國。
近年來,中國公司登陸美國資本市場,大部分都享受了“中國溢價”,而10年前早期登陸的中國公司大都遭到了“中國折扣”的苛刻。過去的十年,在海外上市的優秀中國公司用良好的增長性征服了投資者。
在A股創業板開張一年之際,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還是絡繹于途,熱情不減。這充分體現了兩個市場之間極大的差異性或互補性。創業板與美國市場最大的區別在于制度安排,前者上市采用“審批制”;而后者采用“登記制”。
對上市公司資格的審查,中國市場將權力集中于監管者手中;而美國則相信并放權于市場。中國的市場監管注重于上市前的資格“審核”,疏于事后的跟進與執行;而美國市場的監管則側重于對上市后的信息披露、關聯和內部交易等公平交易環境的監管。前者的監管哲學著重于監管者的“明察秋毫和英明決策”;而后者則相信市場中相關利益各方——投行、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通過利益博弈所產生的次優結果,更符合市場長期發展的方向。
市場的哲學是可以爭論的,但不同哲學監管下的市場,其上市公司總體質量的優劣則一目了然。如果單單拿在A股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和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中小企業比較,可以發現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在過去的財務報表上或許不優于A股創業板的公司,但其在盈利的增長和爆發力上都遠高于前者,而且更具“明星”氣質。
近一年來在創業板上市的300多家企業,其中不時有一些亮點,但更多的是缺乏成長性和缺乏爆發性的平庸之輩。更有一些“小老頭企業”,即成立時間不短,增長明顯放緩或負增長,已經完全沒有了創業企業的激情和爆發力,對增長和盈利缺乏饑餓感。
就企業融資的角度看,主板和創業板的賣點完全不同,主板著重的賣點是“過去”已有的資產,這些資產可以通過財務報表充分展示,投資者通過財務報表,可以準確推測“未來”。而創業板的賣點是“未來”,從短短的財務報表中,投資者很難閱讀出“未來”,因為這些初創的企業收入和盈利有限,或還虧損,這就需要投行和創業團隊通過展示團隊背景、商業計劃書、商業模型和競爭力分析向投資者描述“美好的未來”,投資者需要收集更多的市場資訊,獨立分析,承擔更大的市場風險。這中間需要更多市場的博弈和創造性的運作。
如果按照A股創業板“審批制”的標準,這次在美國上市的、還處于虧損的優酷網就一定求告無門,而剛剛盈利的當當網也未必能躍龍門,更遑論高價融資。這也就是大量民營中小企業絡繹于途,舍近求遠到美國市場上市的主要原因。在過去的十年里,海外資本市場為中國民營企業融資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選擇,正是這個選擇讓那些民營企業渡過了創業初期的坎坷。
(作者系資深投資咨詢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