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黃兆隆
在賣方報告泛濫的當下,原本應該堅持公平、客觀、公正的實地調研也逐漸發生異化,受利益捆綁影響,券商研究員調研活動娛樂化、調研報告 “不敢言”、調研期間股價異動、調研報告待價而沽等現象,漸已成為行業“慣例”。
實地調研也有秀
有關公開資料顯示,對于一些擬上市公司的定價估值,雖然有券商給出了不菲的詢價空間,但事實上多數券商都沒有進行過實地調研。
“公司太多了,現在要求進行全覆蓋,上市公司已經忙不過來,別說調研擬上市的公司。”深圳某大型券商研究員表示,“無可辯駁的是,不實地調研就寫報告,是詢價建議的大弊端。”
據了解,券商研究員的詢價建議一般是根據行業估值水平,結合當時市場總體估值水平以及自己的估值模型做出的。在業內人士眼里,真正開展調研得出來的訊息似乎也并不可靠或甚至可信,實地調研逐漸變成一種集體娛樂活動。
“很多時候上市公司組織的調研都是花錢做公關,希望券商研究員寫好一點,董秘也不會將真實情況告知,所講內容也都是故意放出來用以抬升股價。”上海某券商研究所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上海某大型券商曾組織對國內A股權重股上市企業的聯合調研,最后用了三輛大巴才把所有的研究員裝完,其日程安排為第一天上午參觀企業園區,下午安排游玩,晚上請觀賞明星演唱會,僅在第二天調研結束時安排領導交流座談——實際就是該公司負責人講兩句場面話。
“實地調研有點像走過場,也跟近年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越來越規范有很大的關系。”某深圳券商研究員表示,其所在公司研究員曾去某上市公司調研時,上市公司先表示不接待,后無法推脫時,上市公司董秘拿出一只錄音筆放在桌上,此種情形令調研根本無法深入。“信息披露規范之后對所有投資者是公平公正的。”該研究員表示,這將促使研究員更加注重提升研判能力及專業水平。
不輕言公司不足
“不能輕易得罪上市公司,因為你以后的飯碗都是別人給你的。”這句話已成為證券業內老員工教訓新同事的第一句話。
據了解,業內若有券商研究員寫報告看空某家上市公司,一般都將會被后者禁止進入該公司調研。這種無異于“封殺”的威脅,在賣方研究生態循環中頗為常見。正因為如此,市場很難看到券商報告明確看空某個上市公司而給出賣出的評級。有鑒于此,業內形成了降低一級看報告的共識:如果券商研究員對某公司給出強烈推薦的評級,一般表示可以買;如果給予中性的評級,一般相當于賣出。
調研期間股價異動
事實上,在賣方研究員進行實地調研時,往往會存在這樣一種生態模式:股價在調研之前通常會漲一波,調研前后兩天股價是最活躍的,調研之后怎么走,則根據市場波動。這其中隱藏的是一個相關利益鏈條。
調研一般過程為:券商首先發掘出很確定的好品種,一般通過電話或者午餐當面向基金經理或者投資總監推薦,這時股價通常還處于低位,也沒有放量。一兩天之后,券商準備去調研之前,先會以不帶附件的郵件形式給自己服務的一些機構推薦,這只是銷售郵件,并不構成投資建議,與該券商關系一般的機構會謹慎參與,或者這時市場就已經放風出來,股價有異動,連續上漲,伴隨的是成交量的放大。
券商研究員要和基金一起去調研了,這時的股價就會多少有點表現。上市公司知道有機構來調研了,多少也會泄露一點消息給周圍的人,但消息的傳播速度在網絡時代是驚人,這時的股價就顯得有點貴,股價的上漲已經完全反映了公司的一些利好。
而普通投資者看到報告的時候,通常都是賣方研究員調研回來一周之后,因為寫一個深度報告通常需要兩三天時間,然后要研究所領導簽字審核放行,才可以公諸于世,這時的股價怎么走這就取決于市場喜好。
研究報告內外有別
在賣方研究領域,真正為市場所了解的或許僅僅只是表面。據了解,目前國內賣方研究報告分兩種:一種是券商內部自用以及供給客戶使用的,另外一種就是應付外部所用的。
兩種研報的區別就在于為應付外部所發的研究報告不一定把真實的內容全部披露出來,這樣就會演變成現在看多不做多,看空不做空的情況發生。一般要價高的調研報告就是帶有操作指導價值,也因此進行非公開發售。市場趨向也是劃分成大眾客戶以及特殊客戶的。中小型券商中,研報分為兩種的情況也很普遍。
“研究員實地調研后出具的研報的確存有一定的投資價值。其中會有些訊息是關鍵點,這點在報告里也會隱晦地點出。”上海某大型券商研究所機構銷售負責人表示,“但這并不是對所有客戶公開,而是要通過內部相關部門進行篩選,有選擇性地釋放給特定的客戶。這方面每家券商研究所都有相應的業務流程,研究員只管寫好報告,剩下的則進入了流水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