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證券 > 證券市場二十周年:向上生長 > 正文
編者按:2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股市經歷過風雨,也迎來了彩虹。回顧20年中國證券市場,件件往事浮上心頭:上市公司中有深寶安收購延中實業造就資本市場經典并購案例;3·27國債事件導致我國交易所債券市場沉寂至今;經歷了中小板、創業板、股指期貨的推出,我國證券市場體系得到逐步完善……值股市20歲生日之際,讓我們一起來回顧股市中的那些大事件,嬉笑怒罵、感嘆感悟全在其中。
中國股市特色名詞
STAQ系統:即全國證券交易自動報價系統,1900年12月正式運行,中心設在北京,連接國內證券交易比較活躍的大中城市,為會員公司提供有價證券的買賣價格信息以及結算等方面的服務。 1999年9月9日,為整合證券市場多頭管理,防范亞洲金融危機,因“國慶彩排和設備檢修”,關閉了STAQ網。
NET系統:NET系統由交易系統、清算交割系統和證券商業務系統這三個子系統組成,利用覆蓋全國100多個城市的衛星數據通訊網絡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網絡系統,當時,該系統進行交易的只有中興實業、東方實業、建北集團、廣州電力、湛江供銷、廣東廣建和南海發展等7只股票,市場規模較小。1999年,NET系統與STAQ同時被關閉。
ST股:是 SpecialTreatment(特別處理)的縮寫。 1998年4月22日,滬深交易所宣布,將對財務狀況或其它狀況出現異常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進行特別處理,簡稱前冠以“ST”,這類股票稱為ST股。如果ST前戴“*”,則表明即將暫停上市。一般公司連續兩年虧損,就將戴上ST帽子,漲跌幅設為5%。連續3年虧損,就存在退市的風險。
PT股:是ParticularTransfer(特別轉讓)的縮寫,依據《公司法》和《證券法》規定,上市公司出現連續三年虧損等情況,其股票將暫停上市。滬深交易所從1999年7月9日起,對這類暫停上市的股票實施特別轉讓服務,稱之為PT股票。 PT類股票的交易從2002年5月1日起停止。
轉配股:這是我國股票市場特有的產物。在股權分置年代,國家股、法人股的持有者放棄配股權,可將配股權有償轉讓給其他法人或社會公眾,這些法人或社會公眾行使相應的配股權時所認購的新股,就是轉配股,轉配股開始長期不能流通,但此后國家給予了轉配股流通權,造就一批富翁。
大小非:股改時期,市場對持股權比例較大的非流通股股東簡稱“大非”。其持股一般占總股本5%以上,在股改兩年后方可逐步流通;小非即是持股比例較小的非流通股股東,所持股份在股改一年后方可流通。股改完成后,大小非的稱呼又被改成“大小限”。
三板市場:三板市場的全稱是“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于2001年7月16日正式開辦。作為我國多層次證券市場體系的一部分,三板市場一方面為退市后的上市公司股份提供繼續流通的場所,另一方面也解決了原STAQ、NET系統歷史遺留的數家公司法人股流通問題。
2004年——中小板“開板”:多層次市場建設新突破
2004年6月25日,首批8家中小板新股上市,標志中小板市場正式誕生,這一突破不僅是中國構筑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舉措,也被看成是創業板的前奏。
首批中小板新股不少首日漲幅分化,大族激光漲幅最大,324.9%;德豪潤達漲幅最小,為42.4%,首批新股在一段時間遭到市場冷遇。在A股行情疲軟的情況下,2004年8月上市的蘇泊爾和美欣達首日即跌破發行價。但此后,中小板市場的魅力開始顯現,黑馬頻出。上市至今,蘇寧電器的累積漲幅最大,超過30倍,華蘭生物、雙鷺藥業、寧波華翔、科華生物、金螳螂以及七匹狼的累積漲幅也都在10倍以上。經過5年多的發展,中小板的公司數量已超過500家,總市值超過3萬億元。
提到多層次市場,創業板的誕生也不得不提,它被喻為高成長企業的孵化器,因而也被市場寄予厚望。2009年10月30日,隨著首批28家創業板新股上市,創業板破繭而出,并高速擴容,經歷13個月,創業板的公司數量已經擴大到150家左右,IPO累計募集的資金超過1100億元,整體市值更是高達7000億元左右,成為資本市場資金進出的活躍場所。創業板誕生也變成一場“造富運動”,“億萬富翁”批量生產,千萬或百萬富翁更是數不勝數。不過,創業板新股的業績變臉也是非常迅速的,這引發了市場的詬病。
2005年——股改:A股邁入全流通時代
股權分置改革,毋庸置疑是被認為是中國證券市場歷史上最具里程碑意義、最重量級的一次糾錯,一個進步。
所謂“股改”,就是讓國有股和法人股全部像普通股一樣,參與市場流通,通過全流通實現同股同權,同股同利。股權分置問題多年來一直是中國資本市場的頑疾,糾結了幾代股民,國家也一再嘗試改革措施——2001年宣布國有股減持并試點,4個月夭折;2002年證監會嘗試全流通實驗交易,5個月后又流產。直到2004年國務院提出“國九條”,中國證券市場歷史上第一次提出,要從國家戰略和全局的高度來認識資本市場,這成為股改的前奏曲。2005年4月29日,證監會宣布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5月9日首批股改試點公司確定清華同方、金牛能源、紫江企業、三一重工。6月10日三一重工股改方案通過,成為“中國股改第一股”。
這次股改在股市低迷中啟動,在爭議逐漸被認可,最后市場終于發現,股改的補償機制原來是流通股股東的一個金礦。于是,自2005年股改起到2007年10月,中國資本市場迎來了最瘋狂的一波牛市,從最低998點到最高的6124點,中國股市市值從股改前的不足3萬億元,一度達到34億元,中國資本市場給予股改最大的肯定。
就股改本身而言,不僅使原本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開始進入流通領域,還改變了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市場意識;同時中國資本市場的估值體系開始與全球接軌,并被認可。當然股改也留下了后遺癥——“大小非”解禁問題,這為市場帶來的增量籌碼,讓A股現在仍處于消化中。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只有4家公司尚未股改:S佳通、S前鋒、S上石化和S儀化。
2008年——平安千億融資:駱駝身上最后一根稻草
2008年1月21日,中國平安傳出欲再融資1600億元,股價跌停;滬指也因此跌破5000點,暴跌5.14%。中國平安的巨額融資直接導致了2008年熊市的開始,A股的瘋牛行情宣告結束。
“實際上,中國平安的千億融資不過是行情結束的‘替罪羊’。”一市場人士如此表示。股改引發了A股2005年見底之后的一輪瘋狂上漲,上證指數從最低的998點一路上漲至最高6124點,這是中國A股歷史上史無前例的一波行情。但隨著指數的走高,各種論調不斷出現,如估值大大超過國際市場,股改的后遺癥“大小非”對市場造成重大沖擊……滬指一路從開始跌破6000點、5000點,隨后反彈至5500多點就繼續下跌,此時恰逢平安的巨額融資消息不脛而走,再給脆弱的市場一次重擊,成為“壓在駱駝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股民遷怒平安再融資的時候,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又被發現拿著巨額高薪,中國平安一時陷入尷尬,成為當時股市一大談資。
2010年——4600億元:新股IPO融資創歷史紀錄
148元,中小板新股海普瑞的發行價打破了A股歷史的最高紀錄,這一紀錄不僅為公司實際控制人李鋰夫婦帶來400多億元的身價暴漲;也讓高盛感受在中國投資的暴利,投資不足3年卻浮盈90多倍。實際上,海普瑞的“史上最貴IPO”并非極端案例,今年以來新股IPO中,三高現象愈演愈烈,即便是進行了二次改革也未剎住這股歪風。
據WIND資訊統計,今年以來發行或上市的300余家公司中,發行價在50元以上的就有31家,在海普瑞148元創紀錄發行之后,創業板也出現了百元以上發行的新股,即湯臣倍健發行價110元。在高價發行的背景下,超額融資比比皆是,今年以來IPO的融資規模已經超過4600億元,這一數字已經刷新了A股歷史紀錄。股市20年中,新股IPO融資額超過1000億元的年份只有2006年以來的最近5年,其中2007年市場瘋狂的時候,中國石油、中國神華、建設銀行等超級大盤股順勢登陸A股市場,當年融資額總計4469億元,甚至在全球都創下了紀錄。沒想到事隔3年,超級大盤股已經幾乎絕跡,2007年的紀錄也能如此輕易地被刷新,抑制新股三高,已經成了管理層的當務之急。
2010年——股指期貨:開啟A股做空時代
2010年4月8日注定要重筆寫入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史,當天16時,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迎來一個歷史性的時刻——股指期貨上市啟動儀式。這意味著中國股市終于結束20年來單行道的歷史,開啟了下跌也能賺錢的做空時代,4月16日股指期貨開始上市交易。“3·27國債事件”之后,中國資本市場對金融衍生產品心存顧忌。從全球市場的股指期貨開展情況來看,美、英、日、法等國家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推出了股指期貨,印度也在2000年推出了期指,中國的腳步明顯謹慎得多。此次股指期貨的推出,被認為將影響A股的市場結構,機構投資者將更加“游刃有余”。
提到股指期貨,融資融券不得不提,目前券商都希望在這塊業務能有所作為。而實際上,融資融券并不是國內資本市場新生事物。早在1993年、1994年,券商就開始為客戶提供“透支”服務,即客戶向營業部借錢買股票或借股票售出,當時由于機構自我約束力和金融監管能力不足,違規事件層出不窮,1996年被證監會明令禁止。股指期貨誕生后,融資融券也重出江湖,這盡管給機構帶來了機會,但也對監管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