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徐銳
不知是為博取買賣價差間狹小的套利良機,還是看好相關上市公司未來的發展前景,就在限售股股東急欲減持套現的之際,一些機構則借此契機紛紛通過大宗交易平臺“吃下”相關公司股份,而從近期的成交來看,機構的上述操作已愈加頻繁。
深交所最新披露信息顯示,在昨日發生的大宗交易中,機構投資者以買家身份成交的便有三筆。其中,一機構專用席位斥資3300萬元購入路翔股份120萬股;此外亦有兩機構席位以23元/股的價格購入立思辰202.86萬股。
事實上,機構對于大宗交易購股的熱衷在此前已露出端倪。僅在上一周,便有機構借此通道先后購入金亞科技、秦川發展、威創股份等股票,其中對威創股份的買入規模高達2.15億元,涉及1197.28萬股。經過統計不難發現,機構所投資的股票標的此前大多經歷了限售股解禁,而交易對應的減持方則是急欲套現的限售股股東。
在大盤持續震蕩的背景下,機構近期頻繁實施大宗交易購入的目的究竟為何?有分析人士對此稱,作為市場中價值投資的典范,機構投資者大規模增持一家上市公司股份或是看好其未來的發展前景,而通過大宗交易則可規避二級市場價格的波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資成本。
不過,從基本面來看,涉及標的股票的當前業績狀況似乎并不搶眼。立思辰、金亞科技的動態市盈率均在50倍以上。
面對較高的估值水平,通過大宗交易短炒套利或是機構買股的另一誘因。記者注意到,機構的買入價較相關股票當日收盤價均有一定折價,機構昨日對路翔股份的買入均價(27.5元)僅為收盤價的90.6%,這意味其買入后即獲得了341萬的投資浮盈,而上周五以17.98元/股跌停價買進威創股份的一機構如今更是獲得了逾17%的浮盈,而這只用了僅僅一個交易日時間(大宗交易在周五收盤后)。面對如此高的投資收益,機構投資者對大宗交易趨之若鶩也便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