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早秈稻期貨漲停,玉米、白糖也創出年內新高
證券時報記者 游 石
本報訊 中國央行意外加息劍指通貨膨脹,不過在全球農產品減產,美日央行“開閘放水”的大背景下,國內CPI漲幅能否就此剎車,仍是一個巨大的疑問。至少從昨日期貨市場各路資金逢低搶籌,部分農產品價格創新高的情況來看,央行管理通脹預期的任務還很艱巨。
國際原油前晚重挫,國內商品昨日早盤也普遍大跌,但隨著加息的短期影響被市場消化,早秈稻期貨尾盤一舉漲停,玉米、白糖也創出年內新高。工業品則受到冷落,反彈過程中始終伴隨資金流出。
加息沒有起到殺威棒的作用,反而產生靴子落地的效果,市場資金“棄工務農”向后者集中,加劇農產品期貨的波動。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期貨—現貨間套利交割機制的作用,大量實物庫存因期貨持倉被鎖定,無法在市場流通,可能加重短期供應緊張情況。而與之同步發生的農產品持續漲價,將直接間接對CPI產生較大影響。相信這都是政策部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農產品頂風漲價主要由于以下因素:全球農產品減產狀況難以改變。今年,由于持續高溫干旱天氣,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德國、澳大利亞等世界主要產糧區許多地區遭受旱災,致使糧食作物特別是小麥作物大幅減產。
我國糧食在經過6年豐收后,今年有可能因遭受高溫和洪澇災害而減產。比如國家調控力度較強,基本處于自給自足狀態的兩大主糧小麥和玉米,今年開始啟動大量進口。1—7月份中國糧食進口量達到了3846.9萬噸,同比增長20.5%。國內玉米、小麥價格松動,自7月份開始出現了一輪明顯的上漲行情。
農產品市場的炒作熱情由此被點燃。截至7月底,國際農產品市場基金凈持倉已全部轉為多單,國內期市自7月下旬以來大幅增倉,資金快速流入。近期,加拿大部分地區出現嚴重霜凍,氣象專家對“千年極寒”發出警告,更加大市場對未來農產品的漲價預期。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6月份的報告指出,食品需求結構升級、各國采取的農業政策、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世界糧食減產等因素,將長期推升國際農產品價格上漲。今后十年,小麥和谷物的平均價格將比1997年到2006年期間增加15%到40%,植物油價格增長40%,牛奶價格則平均上漲16%到45%。
農產品漲價雖不能和通貨膨脹直接劃等號,但在目前全球復雜的政治經濟環境下,兩者之間也有莫大的關系。除自身的基本面因素外,受國際宏觀的貨幣、匯率及大國博弈共同刺激,尤其美日央行“開閘放水”,為國際游資熱錢輸送彈藥的情況下,外部影響日漸加深的農產品最有可能成為突破口,為人利用,而這并不是中國央行通過一次加息就能控制,由此也考驗政策部門的智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