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唐振偉
近日,環保部公告《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該《指南》規定16類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應當發布年度環境報告,定期披露污染物排放情況、環境守法、環境管理等方面的環境信息。
據了解,此項由環保部推出的“環境信批新規”將涉及575家上市公司,使近三成上市公司業績或受此影響。在這16類重污染行業中,釀酒業赫然在列。
傳統釀酒業屬于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的行業,同時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和污染物。據了解,從啤酒行業來講,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指出,全國尚有40-50%啤酒廠的廢水直接排放,而這些工廠的啤酒產量不足全國的15%。今年6月,青島啤酒、燕京啤酒等啤酒業巨頭都因環保問題遭到環保部的通報批評,要求其限期整改。
業內人士分析,這次環境信息披露的新規定短期內必將加大相關上市公司環保投入的成本壓力;但從長期來看,此舉將有助于推動釀酒業改變長期以來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來推行清潔生產,以實現釀酒業的可持續發展。
監管體制缺失導致上市公司不作為
該《指南》還要求,發生突發環境事件的上市公司,應在事件發生1日內發布臨時環境報告,披露環境事件的發生時間、地點、主要污染物質和數量、事件對環境影響情況和人員傷害情況(如有),及已采取的應急處理措施等。環保部副部長潘岳表示,近期我國發生的幾起突發環境事件,再次凸顯出加強環境信息公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若相關上市公司的環保問題并不嚴重,則環保問題的披露對上市公司的影響較為有限。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指出,但由于釀酒業作為傳統發酵行業,是一個污染物產生量相對較高的行業,此次《指南》的出臺與實施將對此類上市公司的業績產生不小的影響。
針對之前某些釀酒類上市公司發生“環保門”,卻未見對上市公司產生多大影響,也未見相關上市公司的具體整改措施。周思然認為,主要是由于大多數上市公司在環保方面存在許多漏洞,尤其是法律法規并未對上市公司形成有效約束,導致了上市公司頻發環境事故;而證監會在這些領域也出現了工作漏洞。因此,之前環保問題對上市公司影響有限主要暴露出相關監管體制的不完善。另外,投資者與消費者對環境問題的漠視導致上市公司在融資方面仍然一路通暢,從而助推了上市公司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不作為。
環保問題或成上市公司再融資障礙
周思然認為,環保部的這個信批《指南》將對上市公司的品牌、成本、業績、乃至在融資都會產生深遠影響。首先,為解決高耗能、高污染問題,上市公司必定會加大環保投入,從而面臨增加了成本壓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上市公司的利潤;其次,此類問題的存在也可能成為未來公司再融資的障礙,不利于公司未來發展;第三,環保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將不利于公司品牌形象的宣傳與推廣;第四,上市公司若因環保問題受到經濟處罰或其他處罰措施,則增加了公司的投資風險,同時不利于投資者和公眾,影響其在股市中的表現。
因此,為適應這份《指南》的要求,周思然認為,上市公司應該努力做到:第一,不編造虛假報告,加大環保管理工作,確保各類環保檔案資料的齊全;第二,改善企業生產環境,對各種不達標的地方應采取相應的整改措施;第三,公開征求公眾意見,對公眾意見應認真考慮、采納后應積極采取措施改進。
循環經濟是根治環保問題的唯一出路?
釀酒業上市公司要向投資者和公眾展現其企業社會責任,周思然建議,首先要持續定期披露污水處理等相關環境報告,全面真實地反映公司的環保措施及投入;其次,加大廠區污水處理及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等的投資力度,發展循環經濟,打造酒業農業循環經濟產業生態鏈,形成多種產業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第三,贊助綠色環保相關活動,提升企業形象。
據了解,珠江啤酒在環保問題上以循環經濟替代啤酒行業的傳統產業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珠江啤酒自1998年來便致力于推廣清潔生產。珠江啤酒集團董事長方貴權稱,他們在清潔生產方面投入近1.7億元,收益就已超過3.82億元。比如,該公司推行的蒸汽式的煮沸工藝,就使其生產過程中的糖化時間縮短了30%以上。
目前,針對酒類生產污染物產生量相對高,資源利用率低,高投入、高消耗、低質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中國釀酒工業協會在行業中積極推廣循環經濟模式。提高資源節約及綜合利用意識,倡導企業采用高效資源利用技術,將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排放”的開環式經濟轉變為“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環式經濟,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從而實現釀酒業的可持續發展。
對高排放的大企業來說,徹底解決環保問題不僅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問題,也關系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然而,這也不完全是企業自己的事,贏道顧問快消品營銷中心主任穆峰指出,政府也應出臺相應的配套措施,比如給予相應補貼。“根治相關環保問題需龐大的治理費用,而且一旦大力度治理,也會影響生產,這不是企業能下的決心,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但處理好環保問題,從長遠來看,只會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