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jīng) > 證券 > 正文
1994年以前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經(jīng)歷了單一匯率制、雙重匯率制。
1994年1月1日 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diào)劑價格正式并軌,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1997年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fā),為防止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qū)貨幣輪番貶值使危機深化,中國主動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浮動區(qū)間。
2005年7月21日 央行宣布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diào)節(ji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從此,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當日,人民幣兌美元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
2005年9月23日 央行規(guī)定,每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當日交易中間價上下3%的幅度內(nèi)浮動,較之前的1.5%擴大。
2006年1月4日 央行在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上引入詢價交易方式(OTC方式)和做市商制度,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改由15家中外資銀行做市商報價產(chǎn)生,人民幣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2006年5月15日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首次破8.00,達到1美元兌7.9982元人民幣。
2007年5月21日 每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的交易價可在當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上下0.5%的幅度內(nèi)浮動,較之前的0.3%擴大。
2008年 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fā),我國適當收窄人民幣波動幅度,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wěn)定。當年4月1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7.00。
2010年6月19日 央行新聞發(fā)言人表示,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人民幣匯率不進行一次性重估調(diào)整,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diào)節(jié)。
(記者 李丹丹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