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中國農業銀行上市之日
⊙記者 苗燕 ○編輯 陳羽
2010年7月15日。
今天,對于中國最后一家國有商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來說,其歷時一年的A股上市歷程終于告一段落。這標志著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至此終于全部實現了股改、上市的工作,國有商業銀行的階段性改革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但對坐擁84萬億總資產的中國銀行業來說,上市并不意味著全部。在新的世界與中國經濟環境中,中國銀行業需要的是實現新的跨越,站上一個新的高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7·15”,只是一個起點。
回首中國銀行業的改革歷程,雖經一路坎坷,但結果讓人欣慰。
26年前,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正式成立;在10年后,政策性銀行獨立出來,四大國有銀行才開始了真正的商業化進程。
為了徹底改善我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并增強其資本基礎,1998年,財政部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以所籌資金補充四大國有銀行的資本金;隨后,成立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分別接收了從四大國有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剝離的13939億元不良資產。此后,還分別對四家銀行進行了大規模的注資。
從歷史沿革的角度看,這并不是國家在為四大行“埋單”。過去的歷史賦予了四大行太多的政策性使命,壞賬的成因已經不能簡單歸結為銀行自身經營的問題。
不過,這一系列的工作,確實為四大行掃清了障礙,為其獲得“新生”創造了機會。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及以上措施的實施,四大行的資產質量顯著改善,為中國銀行業未來的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交行、建行、中行、工行,在先后引入了境內外戰略投資者,并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及香港交易所完成上市后,曾經被認為資產質量最難改善的農行,也終于在4年后,跟上了大部隊行進的腳步。
歲月如梭,歷史在不經意間已轉換了角色。而沒有改變的,是國有銀行在中國金融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上市不是目的,未來如何實現新的跨越才是國有銀行以及中國銀行業需要面對的課題。“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坐擁中國銀行業總資產半壁江山的國有銀行,盡管其中四家的全球市值排名均已進入前五,但實現新的跨越仍然任重道遠。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說:“中國銀行業既要對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保持清醒認識,又要對中國銀行業在世界的崛起充滿信心。”
在2008年的那場全球金融危機中,中國銀行業憑借審慎的經營和監管,未遭波及。在危機中生存下來的少數美歐大銀行,競爭實力得到進一步加強,行業集中度上升。新興市場銀行業,特別是中國的銀行業在全球市場份額有所提升。但越是在這種歷史的轉彎道,越要警惕前行的速度。
當前,世界經濟金融形勢雖然出現好轉跡象,但經濟復蘇的基礎還不牢固。我國銀行業運行和風險管理的新老矛盾相互交織,改革攻堅的難度依然不小。在國內,銀行業面臨整體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加大,影響銀行業穩健運行的不利因素仍未消除。國際上,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產生的一些根本原因還沒有消除,“大而不當”、系統性風險、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間的風險傳遞、國際銀行體系巨額壞賬、影子銀行等風險監管問題仍然存在。同時,貿易保護主義及貿易沖突、主權債務危機、失業率高企和全球產能嚴重過剩可能對世界經濟復蘇帶來新的沖擊。
全球銀行業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遭遇到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沖擊。然而,新的特點也隨之呈現出來。銀行業經營模式初現變化。由于有毒資產孳生巨額虧損及杠桿率監管指標對應的資本金缺口約束,銀行業“去杠桿化”和信貸緊縮的壓力持續存在。銀行過度依賴貨幣市場等融資的負債結構得到調整,更加趨向于穩健的居民儲蓄。銀行收益水平和利潤結構也發生變化,單純追求利潤的短期化傾向得到一定程度的矯正。
身處全球銀行業越來越開放的環境之中,中國銀行業站在新的起點,銘記著歷史的經驗與教訓,終將達成“形似”向“神似”的轉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