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
去年新股IPO重啟以來,新股高價高市盈率發行已成市場一大“風景”。與之相伴的,則是新股普遍出現的超募現象。有統計數據表明,今年1至5月,A股市場一共有161家新股上市,其中就有159家出現超募,累計超募資金高達1232.31億元。
這說明,在新股IPO已能滿足發行人融資需求的情形下,這159家上市公司均實現 “多收了三五斗”。而這是廣遭市場詬病的高價高市盈率發行的結果。在上市公司巨額超募的背后,發行人、保薦機構無疑是最大的贏家。上市公司因之獲得了大量超募資金,保薦機構獲得了更多的承銷費用。
另據媒體報道,國內70家保薦機構對中小板保薦項目收費報價為平均每家1258萬元,平均占總募資額的3.57%。但去年實際收費與報價標準相差較大,其保薦收費實際為平均每家4058萬元,平均占募資額的5.2%。在創業板市場,保薦機構對創業板企業首發收費的報價為平均每家1049萬元,平均占募資總額的4.27%。但去年保薦機構在創業板企業保薦承銷的實際收費,平均每家達到了3471萬元,占募集資金總額的平均比例達6.1%。
目前,保薦行業的“潛規則”是:保薦機構除了向發行人收取固定保薦費用或按融資金額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之外,對于超募部分,還要收取浮動的承銷費用,并且比例高達5%至8%左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正是因為這個浮動費用的刺激,新股發行價格屢屢向上“浮動”的動力才會那么強大,新股高價高市盈率發行當然也就難以避免。
如此,保薦機構與新股超募之間已形成了利益鏈條,個中的弊端顯而易見。首先,如果沒有此利益鏈條,只要能滿足發行人的融資需求,新股發行價格的高低,與保薦機構關系不大,特別是在采取固定承銷費用模式下更是如此。而對超募部分提取高比例的承銷費用,激活了保薦機構強大的利益驅動力。
如此局面下,新股發行價格的最終定位,保薦機構便成了關鍵。在爭取多收取承銷費用考慮的利益誘惑面前,在《價值投資報告》中對發行人竭盡溢美之詞,迎合發行人或者滿足發行人的不當要求進而不惜喪失客觀、公正的立場等現象便不足為奇了。如此,一級市場擠壓二級市場的空間,新股以超高的價格發行也就有了“基礎”。在這樣的市場格局下,新股大面積破發的命運其實早已注定,而二級市場投資者則成為其中的受害者,事實上,整個市場亦是受害者。
作為保薦機構,當然要維護發行人的合法利益,但更應該維護整體市場的利益。當保薦機構的利益與新股超募資金緊密掛鉤時,保薦機構的“誠實守信,勤勉盡責”基礎其實已經動搖了。
《證券發行上市保薦業務管理辦法》第四條規定,保薦機構及其保薦代表人不得通過從事保薦業務謀取任何不正當利益。從本質上說,保薦機構與新股超募所形成的利益鏈條,保薦機構所獲取的就是“不正當利益”。因此,盡快截斷這個利益鏈條,是進一步完善現行保薦制度首要任務。如此,新股高價高市盈率發行的態勢必然有所改觀,巨額超募所導致的市場資源浪費現象也有望得到抑制。
(作者系知名市場評論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