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全勝
長信基金固定收益部總監李小羽:尋求收益與風險平衡點
債券投資的本質是確定資金的價格,并從中獲得投資回報。理想的投資始終是以最小風險獲得最大收益,而現實的投資詮釋的投資最高境界可能是權衡和取舍的藝術,以及決策下的有效行動和調整
——李小羽
⊙本報記者 馬全勝
《基金周刊》:年初以來債券市場的漲幅已經相當可觀,未來是否還值得繼續關注?
李小羽:如果用一個關鍵詞來描述當前大家的投資心態的話,“避險”很重要。 一方面,國家對房地產的調控使得投機炒房受到很大抑制,而且當前的調控還可能處于一系列調控政策的初始階段;另一方面,今年股票市場的大調整,使大量資金流向債券市場。因此,在“寬貨幣”格局不發生逆轉,加息尚未真正到來的條件下,債券市場可能還會繼續受到追捧。
《基金周刊》:未來影響債市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別是哪些?
李小羽:首先,基本面因素對于債券市場還是相對有利的。目前歐洲債務危機還有蔓延的趨勢,從而使得歐洲刺激政策退出的節奏可能會延緩一些;盡管美國的經濟復蘇比較顯著,但總體上還處于比較低的利潤水平。如果美國與歐洲這兩大經濟區域的消費水平都沒有得到快速反彈,則會導致我國出口貿易對經濟拉動的力度降低;再加上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可能導致相關行業的投資增速降下來,從而使我國經濟形成“前高后低”的增長格局。這些因素可能導致央行在短期內繼續維持一個低利率水平。因此,對于債券市場來說,是一個相對利好。
其次,最近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也有所回落,從而會降低通脹的壓力;此外,根據農業部最新統計,農業的大豐收將會逐步緩解此前農產品價格局部上漲的態勢。這兩方面因素使得通脹水平將依然處于一個可控的水平,短期內降低了央行加息的預期。
然而,從中長期來看,盡管5月份CPI微幅向上已基本被市場充分預期,但還需要關注新的漲價因素,利率上漲的趨勢還是比較明顯的。預計未來宏觀政策調整進入高度敏感期,貨幣政策相對前期繼續從緊概率較大,市場的流動性拐點或將呈現,資金面因素對債市的推動將會逐步減弱,未來主導債市的基礎可能會向政策面轉變。
《基金周刊》:5月下旬以來出現的資金面緊張態勢能否隨著6、7兩個月央行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高達七、八千億規模而有所緩和?
李小羽:通過存款準備金率的上調和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央行回收流動性的決心還是比較堅定的。今年以來,公開操作大概回籠資金1.5萬億,同期外匯占款大概在1萬億左右,凈回籠約資金5000多億。但目前市場普遍擔心歐洲債務危機之后,世界經濟會出現“二次探底”。預計央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會更加靈活一些,力度和節奏方面會做一些調整。總體來說今年銀行體系內的流動性還是比較充裕。
《基金周刊》:下半年債券市場的投資該如何布局?
李小羽:中期來看,無論是準備金率的上調還是信貸的嚴格控制,都將使貨幣乘數迅速下降,未來的資金面將逐步趨緊。預計下半年債券市場的機會可能主要在于:一是如果通脹預期變現,利率水平會升高,在利率水平不斷提升的環境下,短期與中短期債券往往能夠跟上利率的上漲,所以整體上絕對的收益率會上升;二是盡管現在信用債上漲幅度較大,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為目前中國經濟依然處于較快發展階段,信用風險相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