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 寧
券商融資融資業務推出后,私募直接從券商融資的成本將遠低于發行一只私募結構化信托產品的成本。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在總體數量上仍占陽光私募產品總量30%的結構化信托產品,將因此大幅萎縮;一些信托公司將不得不做出戰略調整,將主要精力放到非結構型信托產品上來。
結構化信托產品,實質上是陽光私募基金采用的一種杠桿融資模式,即俗稱的“上海模式”。該模式中,私募管理人一般對客戶的年固定收益作出承諾,同時在保全客戶本金的基礎上給予客戶小部分收益分成,而借此放大資金杠桿的私募則享有大部分的收益并承擔了幾乎所有的風險,所以結構化信托產品一般都有一個終止條款,以虧損完私募自己認購的本金為限,據業內人士透露,私募在結構化信托產品上的認購比例一般在40%-60%之間。
朝陽永續副總經理張子冰對市場中存續的結構化信托產品統計時發現,目前該產品給予客戶的固定收益一般是在6-7%左右,加上發行時要支付的信托渠道費用、銀行托管費用以及產品營銷費用等,按照業內的平均水平累加下來,私募成立一支結構化信托產品的成本,一般維持在所募集資金規模的8.5-9%左右。
而據業內人士預計,在券商融資融券業務推行初期,融資的利率大約在7.86%。也就是說,在同樣需要付出本金的前提下,私募通過券商融資的成本,將低于成立一支結構化信托產品的成本;更何況與直接向券商融資相比較,申請發行結構化信托產品手續頗多,運作申請時間和產品發行期較長,這一切也會令私募承擔更多的時間成本。
因此,張子冰認為,基于上述考慮,私募公司發行結構化信托產品的積極性會大為降低;同時,一些信托公司將不得不做出戰略調整,將主要精力放到非結構型信托產品上來。私募產品的格局將會因之而改變,結構化信托產品的市場將大幅萎縮。
不過根據公開數據顯示,在目前私募發行的信托產品中,結構化產品仍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據朝陽永續統計,目前存續中的結構化信托產品達到228支,占存續產品總量的30%。而以上海信托為代表的一些信托公司,更是把發展結構化信托產品作為主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