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作為目前私募基金“曲線救國”中的一種方式,持續營銷存有諸多限制,因此定位問題也是目前私募基金一直在思索的問題所在。
北京一家私募管理人認為,目前私募基金避開信托暫停開戶只有三種方式,一是進行舊有產品的持續營銷;二是與銀行合作發行TOT產品;三是進行金融創新,走合伙制私募基金等新模式。而對持續營銷而言,能否順利吸納新客戶申購取決于三個條件:首先是原有客戶群的資金量如何;其二是原有信托合同中對開放時間與頻率的設定;第三是產品前期收益如何。這三點成為私募基金能否持續營銷的關鍵。
即便如此,對私募基金而言,持續營銷始終只是產品發展的補充辦法,并不會真正達到大幅增加規模的效果。另一方面,監管部門暫停信托賬戶開戶已有8個月,雖然多次傳出賬戶即將放開的消息,但知情人士透露,在私募基金沒有厘清業務范圍以及公司組織模式之前,這一通道或將持續性關閉。
“現在私募的生存環境很艱難,”上海一家私募管理人直言,不能發產品對私募基金的發展是個極大的制約。對于多數私募希望監管部門通過將私募納入法律監管而為其正名這一想法,有分析人士表示:“私募基金納入《基金法》更多只是私募在遇到問題時一廂情愿的想法,不能遇到問題需要法律保護時就希望寄托于法規,不希望監管時又不想陽光,其中取舍就成為關鍵。”
近期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在公開場合表示,由于一直以來信托公司以平臺功能代替了代客理財,因此銀監會目前正不斷規范信托投資公司,使其變成真正的資產管理人,私募基金要想借道已經越來越難。她表示,要給管理私募基金的管理公司以他們募集的私募基金一個合法的地位是當務之急。
(程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