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宏
在經歷了2010年頭兩個月的搏殺后,一線的私募機構似乎越來越多地認定,今年上半年并不是投資的太好時機。而更多的私募機構開始期待:2010下半年,A股市場能夠出現調整后的揚升行情。
本報記者 周宏
前提是“先調整”
記者日前探訪的幾家滬深一線私募機構即多半持上述觀點。其中,若干機構在年初曾經對A股市場的1季度行情有所期望,現在也不得不放慢預期,開始調整組合。
一家大型機構的投資總監認為,今年中國經濟確實維持了前期的增長態勢,而估值亦不算貴,“整體的平均估值大概低于歷史水平20%”。一切都如年前的預測那樣,維持增長態勢。
但是,由于政府對貨幣政策實施了“主動退出”,而不是此前預計的被動、緩步的調整,因此,市場提前展開了下跌行情。“前期預計的3500點以上的目標位,現在來看,上半年已基本無望”。
還有些投資經理認為,目前的政策環境決定了2010年肯定是震蕩走勢。因此,執行“逆向”的資產配置思路,越跌越買,越漲越賣。但眼見的,這輪的震蕩幅度非常窄,沒有太多波段油水可作。
而更樂觀者則認為,若今年上半年市場在政策壓力下有所調整的話,下半年將會有明顯機會。“當然,前提是市場先出現調整走勢”。
主題投資機會遭退出
相對普遍重新趨謹慎的態度,私募的倉位也再度往下調整,甚至是此前一直被推崇的主題投資機會。
來自業內的統計顯示,在春節前伴隨著整個市場的反彈,私募曾經整體出現一波小幅的加倉動作,平均加倉幅度在3~5個百分點,但是,很快這個態勢遭到冷遇,進入3月份后,整體來看,私募的倉位重新趨于下降。
其中,一線的投資機構整體倉位已經重新回到今年年初的水平,大概重新回到30%一線的倉位。而其他機構也在積極調整倉位,甚至是整體的組合。
總體上看,即便是此前受到推崇的主題投資機會,在最新的兩周也受到了打擊。目前來看,只有醫藥、3G等少數行業的確定性增長機會,受到了一致的看好。當然,“估值”則成為普遍性的問題。
此前曾經被寄予厚望的金融地產,在經歷上周表現后,又一次遭遇重創,但似乎并未影響機構太多的判斷。總體上看,伴隨著金融地產的靜態估值開始接近低位,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考慮其中對投資機會。
全球宏觀出現變數
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的機構似乎把宏觀政策列在了策略制定主要考慮的因素,但正如果過去兩年所顯示的那樣,絕大多數機構未必能在這點作出很出色的判斷
總體上看,一些機構認為,美國初領失業金人數和持續領取失業金人數都出現好轉,失業率是個公認的經濟滯后指標,這說明美國經濟復蘇已得到市場認可,特別做為經濟晴雨表的股票市場2009年更是以近幾年來最好的市場表現給予了證明。
但客觀上,以希臘為代表的歐洲幾個高負債國家,則成為新的隱患。未來4至5月份,還有多個引爆時點的說法,更是引得很多機構開始擔心。
此外,還有多家機構認為,2009年,全球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來抵御全球金融危機,而2010年是政策退出之年,過量的流動性極可能造成未來的惡性通貨膨脹,甚至造成二次經濟危機,而收縮流動性的過程也是經濟復蘇放緩的過程,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各國貨幣和管理當局的政策將直接對經濟和市場產生重大的影響,而其中的不確定性將成為市場判斷的難點。
加息與否是大問題
伴隨著“兩會”后政策預期,國內經濟也成為各家機構的判斷重點。目前私募機構對于經濟的判斷和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2009年全年中國GDP同比增長8.7%,成為在全球的經濟中率先走出低迷的領頭國家。經濟復蘇的主要推動來自于中央政府的巨量投資刺激和非常寬松的貨幣政策,來自中央政府的投資超過了1萬億,這個狀態總體講得到延續。
第二,寬松的貨幣政策表現在巨量的新增信貸規模達到9.5萬億元。至2009年12月,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了27.7%,狹義貨幣(M1)同比增長32.4%,為15年來最高水平。進入2010年1月份,2009年這樣的寬松貨幣政策將在經濟已經企穩回升的基礎上而逐步收緊,目前仍然是寬松的。
第三,目前貨幣逐漸退出的趨勢已經明朗。其主要做法包括壓縮信貸規模和可能的貨幣工具。另外,需要擔心的是,通脹趨勢迫可能使貨幣政策轉向。而年初即上調銀行準備金率,似乎預示著對信貸放量的擔憂已采取了收縮的行動。
而目前機構間仍存分歧的則集中在兩方面。
一方面,基于出口的判斷,很多機構預計出口在上半年表現強勁回升,并進而改變目前低通脹的環境。換言之,部分機構預測,在經濟回升的態勢上,中國經濟過熱可能性不能排除。而這和通脹預期均有可能導致央行采取激進的貨幣收縮政策,比如,提前啟動升息步驟。
但也有機構認為,中國通脹無實質性壓力,今年不需擔心。因此,對貨幣政策的潛在調整空間,各方有比較大的分歧。
另一方面,還有部分機構認為,中國通脹無壓力,但經濟增長則不穩當,在這種情況下,突如其來的政策,隨時可能在某個時刻,導致經濟景氣的二次探底,而1月份企業景氣指數略有回落至55.8,部分反映了1月份由于信貸收縮而帶來對市場回升減緩的些許擔憂。當然,對于經濟過熱派來說,這樣的說法純屬胡謅。
總體上看,對于未來加息的擔憂和判斷,是目前主導整個行業短期內的一個焦點問題。
估值再現爭議
當然,另一個重要的議題則是目前的估值水平。無論是從短線還是長線的配置角度看,現在的估值似乎都無過高之嫌,但同時,對于這樣的估值水平,很多機構都有爭議。
一家私募機構表示,盡管目前估值不低,但是,這是在今年增長25%的一致預期下計算出來的。如果流動性導致估值下調,整個市場的動態估值未必那么有利。
但也有機構認為,今年業績增長有力,貨幣政策也只不過是略緊,因此,目前這個位置就是底部,未來很多行業會有確定增長,甚至超預期增長。
還有機構認為,估值更多體現的是投資者的信心。而在中國這個周期類行業占據主導地位的市場,其實,政策依然是重大變量。因此,爭論估值,某種程度上是在爭論政策和行業的前景。
未來投資方向
伴隨著市場進一步趨于震蕩,機構對于市場的投資方向也有了更多的判斷。
總體上,目前陽光私募更看好以下四個方向。第一是大消費行業:包括消費零售家電和一些相關行業。第二個是政策可能進一步支持的新興行業,諸如智能電網、新能源、核能、3G等行業。第三個是前期大幅下跌而基本面可能沒那么糟糕的行業,類似機械、設備、房地產和金融;第四是受到未來政策動向而受益的行業,諸如航空、航運和港口、保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