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苗燕 ○編輯 衡道慶
最近一段時間,新增信貸規模變動情況以及信貸政策動向受到市場格外關注。業內人士指出,總體上看,信貸政策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轉向。但從銀監會要求加強對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的信貸管控等表態來看,銀監會布控重點與政策執行力度今年將出現調整。
由于今年新增貸款的總量或將低于去年2萬億元,不少銀行都在年初搶著放貸。1月初,新增信貸井噴就引起了監管機構的關注。隨后,監管機構快速反應進行了窗口指導。總體來看,不少銀行隨后更加注重對信貸投放節奏的把握,尤其是在1月份下半月,主動調整了信貸投放計劃。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方面與監管機構要求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節奏有關;另一方面也表明,商業銀行的確意識到了保證資本充足水平和質量,切實增強風險抵御能力、建立風險管理長效機制的必要性。
對于今年銀監會要求繼續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一位銀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產能過剩行業信貸要控制的政策從未變過,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都不能貸款。比如說對寶鋼這種鋼鐵行業龍頭,以及有些科技含量很高的產品類型,仍然是可以提供貸款支持的。”
其實,銀監會對于不同行業信貸投放“有保有壓”的原則是一貫的。據記者了解,即便是在去年1季度信貸投放達到5萬億元的時候,銀監會主席劉明康也在反復強調“投急、投窮、不能投亂”,只不過在當時,這種嚴控風險的呼聲沒有得到部分銀行足夠重視。比如,鋼鐵行業中的板材、線材等在2009年就已被視為嚴重過剩產品,但部分銀行并未較好地控制對有關領域的信貸投放。
一位分析人士指出,今年銀監會之所以更加強調政策落實到位,主要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優化信貸結構。因此,“有保有壓”政策的執行力度有所加強也是正常的。
除了信貸政策堅持一貫的“有保有壓”外,銀監會在信貸管理政策方面,尤其是在防范信貸資金被挪用問題上,從未手軟。據介紹,銀行自查和銀監會抽查相結合,一直是檢查信貸資金用途的手段。去年信貸猛增期間,銀監會也在持續強調貸前、貸中、貸后“三查”要到位,強調加大監管力度,防范風險。
業內人士認為,銀監會今年將切實建立“實貸實付”做法,建立“營銷、審查、發放、管理”既相聯系又相分離的精細化信貸管理模式,做到從源頭上控制信貸資金被挪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