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生認為,下一步應該繼續推行發行本身市場化;劉紀鵬則稱,發行規模也應該市場化,從而抑制超募及高溢價發行等問題
□ 本報記者 劉麗靚
招商證券破發,大盤新股中國重工重挫,上市不久的次新小盤股、創業板等品種紛紛大幅回落,為市場“打新”族敲響了警鐘。業內專家認為,新股破發現象,包括首日上市價上漲的幅度很小,正好說明我國的新股發行價格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沒有發行本身的市場化,發行定價的市場化效果就會打折扣。下一步應該繼續逐步推行發行本身的市場化。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2月18日,今年共有80多只新股完成上市,其中包括28只創業板新股。以收盤價計算,82只新股首日漲幅平均為80.64%,為近四年最低水平;如果按首日盤中中間價計算,則平均漲幅為87.30%,也只比2006年的83%略高。
縱觀今年發行的大盤股,在市場回暖的情況下,卻因高市盈率發行而遭受上市后幾度瀕臨破發的命運。光大證券、中國建筑、中國中冶……“新股不敗”的光環正逐漸失去顏色。
“現在出現的新股破發現象,包括首日上市價上漲的幅度很小,正好說明新股發行價格改革出現了成效,也正在慢慢向國際上靠攏。”著名經濟學家華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打新股永遠都是包賺不賠,大家肯定蜂擁而至去申購新股。而目前新股上市定價市場化改革后,新股上市后有可能會漲,也有可能是下跌的,這樣新股認購市場就會逐步理性起來。
華生認為,發行定價隨行就市后,首日上市價格跟認購價靠攏,甚至沒有溢價,認購人花的錢基本上都給了上市公司。此外,一些股票上市首日可能沒有多少漲幅甚至破發行價,那么以后再發行的股票就會受到市場的約束,如果定價定高了市場就沒有人認購了。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紀鵬同時認為,破發是一件好事,說明在市場化發行的背景下,打新股無風險、高收益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并且能夠促使機構在以后進行新股詢價時回歸理性。破發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有助于讓監管層認識到新股發行制度存在的問題導致了股價的畸形和上市之后病態的表現。
劉紀鵬認為,招商證券的例子暴露一級市場過高的發行市盈率引發的諸多問題,包括上市公司超額募集資金、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利潤空間被擠掉等。國際上新股發行的市盈率在15倍,而我國A股新股發行市盈率動輒30倍以上,創業板的發行市盈率更是可以到達夸張的50倍以上,這樣病態的表現,只有新股破發以后才會引起市場的重視。
他指出,管理層應該正確認識“市場化”,新股發行過程中,并不是價格市場化才會體現真正的市場化,發行規模亦應該市場化,從而抑制超募及高發行價問題。他認為,新股發行制度必須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
“沒有發行本身的市場化,發行定價的市場化效果就會打折扣。”華生也指出,目前我們只完成了新股上市定價的市場化改革,但是發行本身還是一個行政控制的行為,并沒有市場化。我們看到創業板前一個時期,包括現在的發行定價都特別高,就是因為數量有限,物稀為貴。因此,下一步應該繼續逐步推行發行市場化,這樣才能使IPO改革取得真正的成功。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也表示,新股破發在成熟的資本市場屬于非常正常的現象,新股市盈率迭創新高不是好事,不僅壓縮了二級市場獲利空間,后市下跌風險也大過上漲風險,新股上市后的價值回歸對市場參與熱情將形成明顯壓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