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著勝
創業板新股的分批發行,引來市場對其發行價格的普遍關注,其中有不少人認為發行價格過高,需要有關部門適當加以干預。
從已經發行的創業板新股來看,其發行價所對應的市盈率大多在四五十倍以上,差不多是目前市場平均水平的兩倍,確實是比較高的。與此相對應的是,創業板中簽率也明顯高于主板和中小板。為什么會出現這種“雙高”現象呢?
高的中簽率說明參與創業板新股申購的投資者相對較少,因為大多數投資者都認為創業板的風險要遠大于主板和中小板,在申購資金相對減少的情況下,中簽率自然就提高了;而創業板公司的高成長性使投資者在對公司進行價值評判時,往往不以市盈率為參照指標,因此對于有心投資創業板的投資者來說,預期中的公司未來高成長性使其愿意付出更高的價格。
可以說創業板新股發行價格的高企是市場意愿和力量自然形成的結果,而市場化恰恰是我國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所努力的方向。我們現在所需要做的,是如何改變那些不適應市場化要求的各種因素,而不是重新用行政手段來對發行價格進行干預。
從我國新股發行的實踐來看,一直存在著“新股不敗”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并非偶然。因為從發行新股的企業到承銷商,再到監管部門,它們都不希望出現新股發行失敗或者新股一上市就跌破發行價的情況。其中監管部門是通過控制新股發行的數量、價格和時機來達到目的的。這實際上無異于給炒作新股的投資者保了一個底。結果自然會導致越來越多的社會資金競相瘋狂追逐新股。要改變這種局面,根本的途徑就是走市場化道路,其中最關鍵的發行價格市場化———這正是今年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當中最為核心的內容。
“新股不敗”具體表現在新股上市后的價格總是會在一定程度上超過其發行價,使炒新者能夠獲利。這樣就引出了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新股仍有空間在二級市場順利“著陸”的情況下,是提高發行價使發新股的上市公司獲得更多的資金好,還是降低發行價使炒新者獲得更多的利潤好?筆者認為前者為好,因為資金進入上市公司以后,通過其生產經營活動融入到實體經濟當中,最終會為社會創造出各種物質財富來;而后者則只會增強市場的投機心理,誘使更多的資金加入到炒作新股的行列,這顯然是我們所不希望看到的。
從創業板供求情況來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供應不足的局面都是難以改變的,因此,新股發行價格高企的現象也就難以很快消除。不過,隨著創業板新股發行和上市數量的不斷增加,其發行價格有望逐漸下降。只有當市場容量達到一定程度以后,新股發行價格過高的局面才有可能出現明顯改觀。
當然,對于目前高企的創業板新股發行價格我們也并非只能旁觀,通過其它一些手段的運用也可以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趨向于合理化,比如對投機炒作行為進行限制、通過社會輿論對投資者進行正確引導等。當投資者對未來的炒作前景期望值降低以后,他們愿意給出的申購價自然也就會相應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