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衛
近日,商務部表示將在未來開放境外企業在中國境內上市。這個消息被一些市場人士視為“利空”,因為在目前弱勢的市場環境下,這條消息無疑等同于將會有更多的資金被吸走,市場的融資負擔更加沉重。雖然如此,但我們還是能看到長遠“利好”因素的存在。
為什么這樣說呢?從中國股市的發展歷史來看,無論在怎樣的時期,引進外國較先進的理念和戰略投資者,都被視為對市場長期發展有利的因素。伴隨著外國資本的進入,外國資本家也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理念以及全新的思考方式,單就這一點來說,可彌補那些所謂的短期“利空”損失。顯然,中國股市國際板的設立將會對股市的整體結構和上市公司治理模式產生一定的影響。因為畢竟來自不同制度環境下的企業將會在同一個資本市場內為有限的資金而角逐。同時,在看待設立國際版的問題上,不應當簡單地認為該舉動只是一種對外開放的形式之一,它實際上是一個作用于現有制度上的外力,是推動股市進步的一次結構性改革。
股市的對外開放同國際貿易是一個道理的:只有交流和交換才能促進各方之間的比較優勢流動,進而將有益的因素集中起來并為我所用。美國股市發揮的正是這種作用,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和企業都紛紛競相到美國投資和上市。美國資本市場的監管正是應不同類型投資者的要求而逐漸形成的,且具有一定的世界色彩,從而相繼被各國效仿。同時,對于在美國上市的企業來說,他們所受的約束也可以說是最強的,對它們的監管更為嚴格,這也正是應最廣大投資者的要求而衍生出的結果。類似地,如果中國想成為一個區域性的經濟中心,那么其資本市場就必須逐步實現對外開放,而資本的流動會帶來技術及管理技能的滲透。
對于中國經濟來講,從國際板所能收獲最多的或許不是市場的普通投資者,反而是與境外企業有一定競爭關系的本國上市公司,而這種收獲將主要體現在企業長期競爭力的增長方面。
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假如在這種“資本貿易”的框架之下,一方面是中國而另一方則是發展程度相對落后地區的企業,那么是不是來自制度環境較差的企業會影響我國股市的一些平均指標呢?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因為對于中國股市來講,面對這類企業就意味著更多的監管以及不斷加大審查力度,進而才能防范“制度差異”風險。況且如果開放,不光會有來自制度環境較差地區的企業會來我國上市,還會有發達市場國家的企業前來融資。正所謂學習和進步靠的不僅是正面的經驗,也會有負面的教訓。
一家公司的治理水平及其管理層的整體質量都是很重要的非量化指標,一些機構投資者往往在參考具體的財務指標后而無法得出結論時,便會通過了解公司治理情況來做最后的投資決策。一些數據證實,當外國資本通過股權方式入駐到中國的上市企業后,會對其公司治理情況和企業形象的提升帶來一定的正面效應。
在2008年度的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評選活動中,有100家A股和B股上市公司入選優秀IR企業,而在這百家公司中,有近35%的企業部分為境外戰略投資者擁有。反觀沒有入選的滬深兩市上市企業,其中只有14%的上市公司擁有境外股東。大部分上市公司境外股東(或具有境外背景的股東)都是在評選活動之前就早已入駐上市公司了。這表明,一些外國機構股東更在乎上市企業的公司內部治理,使企業擁有良好的形象和健全的機構,才能吸引更多投資者的目光。顯然,外國資本通過股權入駐來影響中國上市企業,進而提高其融資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做法,對于其它中國本土上市企業來講只是一種間接性的競爭。而如果允許外國企業和資本直接與中國本土企業同臺競逐資本,則是直接競爭的關系了,而這種對公司治理方面改善的推動作用,要明顯大于前者。
從長遠來看,投資者會傾向于將自己的錢投給那些真正擁有技術與管理的上市公司,所以對于中國企業來講,真正的考驗會一步一步到來。而對中國股市來說,或許來自不同制度背景的企業,會慢慢培育起市場上的價值投資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