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隨著美國經濟復蘇勢頭日趨明顯,距離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明年1月31日任期屆滿的時間也所剩無幾。按照慣例,總統通常會在此時做出明確表態,以決定是否將其留任。例如1991年7月,老布什總統就直接向國會提名讓格林斯潘繼續擔任這一要職。這樣做,最根本的考慮還是通過保持貨幣政策的連續性來穩定市場信心。特別是當前正處于美國經濟復蘇的微妙轉折關頭,若臨場更換主帥,對于股市和其他金融市場的穩定顯然不利。盡管最近兩個月以來,奧巴馬不斷稱贊伯南克“在特殊情況下非常好地發揮了職責”,但他并不愿意在提名伯南克留任問題上清晰表明態度。
對于伯南克任內的評價,盡管不乏批評聲音。但總的來看,根據路透社和《華爾街日報》近日的幾次調查結果,70%-80%的金融機構經濟學家都歡迎伯南克留任,而這些人代表的正是市場的聲音,這不可能不對奧巴馬的最終抉擇產生影響;此外,包括克魯格曼、魯比尼在內的眾多大牌經濟學家也都明確表態支持伯南克。而經驗證據也完全站在伯南克一邊,從美聯儲過去30年的歷史來看,保羅·沃爾克、格林斯潘也都成功獲得了第二任期。
公允地說,將未能預見到次貸危機爆發完全歸咎于伯南克并不合理。伯南克的問題在于危機初始階段,他低調的個性使得自己屢屢被過于強勢的前財政部長保爾森牽著鼻子走,在許多問題,特別是對于是否要拯救雷曼兄弟,沒有及時亮明態度。而隨著布什和保爾森淡出政治舞臺后,伯南克突然之間迸發出了睿智的光芒,可以說,從2009年1月開始,美聯儲才在真正意義上進入了伯南克時代。
從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視角來看,伯南克作為美聯儲掌舵人也有其自身局限性或令人存疑之處。作為研究大蕭條的權威,他對于如何幫助美國經濟走出危機困境可能是當仁不讓的人選;但對于如何謹慎地平衡經濟繁榮與通脹預期的關系,伯南克并沒有特別令人信服的經驗,他的通脹目標制也僅僅是停留在口頭上。同時,盡管伯南克努力讓市場相信,美聯儲的退出策略足以保證寬松貨幣政策在未來不會引發大的通脹,但2008年美聯儲在抑制通脹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能力也并不特別令人放心。
筆者認為,奧巴馬之所以遲遲不明確表態是否支持伯南克留任,反映了其自身利益考慮。若伯南克獲得連任,其第二任期將從2010年縱跨至2014年,而2012年是下一次美國總統大選年。這不禁讓人回想起一段往事:1992年美國經濟同樣處于蕭條之中,老布什總統曾多次暗示希望美聯儲在降息方面步子再大一點、次數再多一些,然而我行我素的格林斯潘卻對此置若罔聞。最終由于經濟不景氣,老布什輸掉了大選。多年后他對此仍一直耿耿于懷,“我讓格林斯潘連任,他卻不讓我連任”。
顯然,基于選舉政治周期的長遠考慮,才是奧巴馬舉棋不定的關鍵。筆者相信,一旦奧巴馬對來自伯南克的默契有足夠確信時,宣布這一結果只是早晚的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