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漸成新能源公司“創業天堂”
CFP圖片 合成/王春燕
□本報記者 郇公弟
在過去十幾年中,德國幾乎是單槍匹馬完成了新能源領域的一系列創新,在全球范圍內一個全新的產業從無到有蔚然成蔭。無論是在風能、太陽能,還是生物能、地熱等領域,大都由德國企業主導,完成了從概念設計到商業化產品開發,從公司創立到全球市場擴張。
政策驅動 十年樹木
10年前,談論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還無異于天方夜譚。但當前經濟危機之中,新能源產業作為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已經隱然浮現。在德國,當前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耗的比例已經超過15%,德國新能源企業每年產值達到250億歐元,創造的就業崗位超過25萬個。如今,全世界每三塊太陽能電池板、每兩個風力發電機,就有一個來自德國。
德國新能源產業取得的革命性進步,離不開德國政府在2000年4月份通過的《可再生能源法》。這部里程碑式的法律,如今已成為全球四十幾個國家相關法律的模板。在這部法律中,規定了新能源占德國全部能源消耗的比例最終要超過50%,并為此制定了政府補助、新能源發電無條件入網、新能源與傳統能源非對等稅收等一系列非常規政策,全力扶植新能源企業發展。
10年間,在《可再生能源法》指導下,德國政府陸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新能源電價補貼、促進太陽能的“十萬屋頂計劃”、《生物能發展法規》等。在今年3月份,德國政府剛剛通過了《新取暖法》,政府繼續提供5億歐元補貼采用可再生能源取暖的家庭。當前德國政府的扶植重點還在向新能源下游產業轉移,今年年初德國政府制定的500億歐元經濟刺激計劃中,很大一部分用于研發電動汽車、車用電池。德國政府最近提出到2020年生產100萬輛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已經初現端倪。
在二十一世紀之初,德國政府決定將發展新能源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加以推動,可以說正是二十世紀百年挫折后的戰略選擇。在上個世紀,正是要試圖解決本土能源緊缺的難題,德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在二戰后,德國在石油進口上仰仗美國限制了其在政治上的空間,施羅德政府轉向俄羅斯謀求石油和天然氣的代價,同樣是德國民眾所不愿看到的。百年求索之后,德國政界清醒地意識到,全面開發可再生的新能源,是其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的唯一出路。
創業天堂 革新不斷
正是在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國家意志之下,德國新能源企業享受到了“天堂”般的發展環境。拜《可再生能源法》所賜,德國企業如果利用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等發電,可以完全“不計成本”,企業可以將全部的研發成本、制造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潤全部計入電價,電網巨頭只能無條件接受,所生產電力電網企業無條件采購、無條件入網。德國能源巨頭被要求用高于市場價四倍的價格購買太陽能電力,家庭、農場等如果采購相關設備直接利用太陽能,將得到政府的直接現金獎勵。而這些,僅僅是眾多激勵措施的一部分而已。
在十年間德國新能源企業所享受的完美的創業環境,是其他任何產業、全球任何地區都無可企及的。正是在這樣的創業天堂中,激勵著一批批人才投身其中,產業技術難題也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被一一突破。
德國“風電之父”阿洛伊斯·沃本正是這樣的人才之一。這位蓋茨式的人物堪稱集機械天才與商業天才于一身,正是他完成了第一臺風車的葉片與輪轂的設計草圖,如今他創建的ENERCON風能公司位居德國業界第一。德國另一大風能公司REPOWER公司總裁弗里茨·法倫霍爾特原本是漢堡市環境部長,在大好政策中毅然“下海”經商,并成功制造出迄今最大功率的陸上和海上風電車,其Repowering理念也成為推動德國風電發展的最大動力。在當前德國投資數億資金推動電動汽車研發的政策下,德國IT巨頭原董事夏嘉曦不久前宣布,已經轉行投入新型車用電池系統的研發。
人才輩出,也帶動整個新能源產業實現了一次次革命性的技術突破。在風能領域,十幾年間單機功率實現了從100KW到1MW再到5MW的巨大飛躍,產業升級的速度不亞于當年IT領域芯片升級速度。與此同時,太陽能發電、生物柴油、地熱利用等,也無一例外的實現了從單純的概念設想到產業化運作的飛躍。
資本虛位 宏圖待展
十年間德國新能源產企業在政府哺育下茁壯成長,但這也造就了其天然的“軟肋”,政府政策的改變也成為新能源企業最大的風險。自2006年開始德國政府逐步減少對生物燃料的補貼,生物燃料銷售隨之顯著放緩,業內企業倒閉不斷。當前歐洲各國太陽能政策的轉變,也造成了今年以來德國光伏企業營業額普遍大幅下滑,行業形勢驟然趨緊。而德國《可再生能源法》在制定之初就規定,在最遲2009年開始政府對新能源的補助將逐步減少。
這更凸顯出新能源產業自發展之初一直以來的一個尷尬——它始終未獲資本市場的青睞。從資本角度來看,與傳統的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相比,扣除政府補貼,新能源的內在資本收益仍有懸殊。比如在德國,傳統火力發電廠的生產成本每度僅有3-5歐分,只有在政府為每度風力發電提供8.5歐分補貼、為每度太陽能發電提供48歐分補貼后,才能實現統一的市場銷售電價。
當前通過“政府手段”解決這一“資本難題”的途徑,核心就是實現傳統能源向新能源的轉移支付。德國政府采取的措施從根本上來說,一是通過公共財政向新能源提供補貼;二是通過為現有電力企業制定新能源指標、強制入網,以及清潔能源機制等,實現傳統能源對新能源的直接補貼;三是維持高電價、高油價、高取暖費,通過消費者實現對新能源的補貼。
在未來發展中,新能源產業要真正成為“世界經濟支柱產業”,依賴全球資本市場而非各國政府政策獲得良性發展成為必解之題。隨著美國等全球各國將發展新能源產業提高到戰略高度,尋找新的資本手段支持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預計將成為未來金融工具創新的一個亮點。正如過去20年中納斯達克股市之于IT產業,以及資產支持債券、次級債之于房地產業,適宜新能源產業的金融工具創新,考驗著華爾街的智慧,也考驗著全球資本市場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