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美國經濟地位下降將導致美元進一步貶值

  張智勇

  目前業內對美元未來走勢的分歧比較大。筆者認為,一種貨幣升跌的根本在于發行貨幣國家的經濟大周期,一個強勁的經濟體將帶來本國貨幣的升值,反之亦然。

  下跌過程中的中期反彈

  筆者認為,美元去年7月以來走出的大幅反彈行情主要是由于大量資金回流所致,這種現象和2000至2002年期間類似,2000年股市泡沫破裂,有大量的止損盤被迫平倉,2000至2002年之間納斯達克市場基本上處于下跌走勢中,這期間美元在高位徘徊,美元的需求很龐大。到了2002年底,股票市場基本穩定下來以后,美元開始下跌。在本次金融危機中,美元指數于去年3月17日貝爾斯登宣布破產時見到低點,之后在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的下半年,特別是7月以后開始大幅反彈,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于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因金融衍生品市場絕大部分品種以美元標價,并且隨著市場的大幅度下跌,造成金融市場不斷的止損,美元空頭部位不斷解除,并引起所謂的“美元避險”需求,造成去年下半年美元的大反彈發生,因此美元指數的走勢和市場波動率高度相關。從目前的情況看,未來再發生去年下半年那種金融市場大動蕩的可能性較小。

  美國負有巨額債務

  2006年美國房地產泡沫崩潰以后,美國的私人部門開始去杠桿化,其標志就是美國民間的儲蓄率開始回升。美國家庭債務開始下降,儲蓄率開始提升,這對消費占GDP超過七成的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來講,未來的消費萎縮應該還會持續下去;而包括企業在內的整個私人部門的債務增長率雖然回落,但總額依然在小幅增加。為抵御因家庭消費的萎縮而拉動經濟,政府部門開出了巨額的經濟刺激計劃,通過大額預算赤字的方式來增加公共消費,公共部門的債務大幅增長,導致美國整體債務水平,或者說消費杠桿水平并沒有下降,反而繼續上升。美國家庭消費的去杠桿化是一個長期痛苦的過程,這是正常的經濟結構的調整。但由于美國政府為刺激經濟,正在制造一個新的公共債務的大泡沫,美國的整體債務或者杠桿水平反而在增加。

  全球貨幣體系將有新變化

  出于對擔當世界貨幣角色的美元未來發展前景的擔心,最近一年關于特別提款權(以下簡稱SDR)的討論日漸頻繁。特別提款權的創立經過了一個長時間的醞釀過程。目前SDR的組成主要是:45%來自美元、29%來自歐元、15%來自日元,11%來自英鎊。實際上這些貨幣國無法代表世界經濟未來的發展動力,如果加入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美元和歐洲貨幣的權重一定會下降。隨著中國國際經濟和貿易地位的提高,人民幣未來的國際化長期來講必然要削弱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而貨幣互換就是人民幣國際化邁出的重要步驟之一。

  自去年12月以來,中國央行已與中國香港地區、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白俄羅斯、阿根廷等6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總額達到6500億元人民幣,約合我國外匯儲備總額的5%。貨幣互換表面上看是一種央行間對等的貨幣相互拆借,但事實上多為外國央行借入人民幣用于與中國間的貿易結算、儲備之用,而中國央行持有的外幣更多的是一種質押性質,因而事實上是人民幣擴大了在地區范圍內的流通程度。

  滯脹或將到來

  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利率水平已經達到了近百年來的低位。在傳統的利率政策刺激經濟已經捉襟見肘的情況下,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家央行紛紛宣布實施數量型的寬松貨幣政策。

  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自去年金融危機以來的這種全球范圍內低息及大額財政刺激計劃的推出。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發展中國家本身金融系統受到的破壞輕微,并且這些國家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以及良好的儲蓄,因此在各國推出經濟刺激計劃以后,中國經濟迅速反彈,新興市場成為這次經濟反彈的先鋒。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因深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主要央行發行的大量基礎貨幣,沒有通過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輸血放貸,而是更多的用于補足資本金,因此,目前發達國家就如高位的堰塞湖,開始逐漸蓄積水源,但因為某種原因無法疏通,一旦堤壩潰倒,那么洪水將洶涌奔出。筆者預期,在未來的2-3年內,隨著實體經濟好轉,雖然美聯儲已經在考慮大規模刺激政策的退出機制,但歷史上美聯儲沒能夠很好的掌控住這種大規模刺激計劃推出的時間點,想以很好的操控手段將未來的通脹扼殺在搖籃里,難度相當之高。

  短期美元的風險取決于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與融資風險,中長期美元的前景更取決于未來美國財政赤字的狀況與全球貨幣體系中美元強勢地位的削弱風險,如果財政赤字在未來幾年仍處于高位,并且利息支付造成財政、債務惡性循環,同時隨著全球經濟體系多極化趨勢日益深入,則美元前景看淡。

  (作者系國泰君安期貨研究所所長)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