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經濟下行的壓力,我國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半年時間過去了,實踐已經證明,“雙政策”是立竿見影、行之有效的,將堅定不移地實行下去。但人們同時注意到,在“雙政策”實行的過程中,也凸顯一些難點,面臨一些挑戰。
民間資本啟動跡象不明顯
作為“雙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政府宣布實施兩年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而衡量這一計劃是否取得預期效果,除了這些投資的進度、質量和有效性外,更為關鍵的在于,其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動民間投資。
來自民間資本強省浙江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全省的政府主導性基礎設施投資完成866億元,同比增長31.8%,而民間投資只有個位數增長,為8.2%。浙江的境況在全國具有普遍性。
綜合目前各地的投資數據,一個最為明顯的特點是政府投資的快速增加。在全部投資增加額中,政府項目約占其中的一半。這意味著,在政府項目投資高潮的背后,龐大的民間資本啟動跡象還不明顯,需要撬動的目標尚未實現。
“受經濟前景不明朗、生產訂單不足、產能普遍過剩、工業效益下降等因素的影響,民營企業投資謹慎,觀望情緒相當普遍。”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在調研中均發現了這類現象。
“這些現象暴露出,當前民間資本仍然沒有很好地進入到社會生產領域中去,民間資本還沒有太多賺錢的機會,這是當前我國財政和貨幣政策必須要關注的地方。”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楊瑞龍指出。
實體經濟更需資金支持
今年年初,有關方面在確定全年5萬億元信貸資金的增長目標時,還認為“這是一個相當艱巨的任務”。然而,事情的進展卻出乎了業內人士的預料:前5個月,銀行新增信貸就超額完成了全年目標。到6月底時,新增信貸資金已接近7萬億元人民幣,是2007年信貸增量的兩倍。
與全球主要經濟體信貸緊縮形成鮮明對比,充裕的信貸供給有效配合了財政政策,對中國經濟結束自由落體式下滑并快速企穩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遭遇著信貸資金外溢的挑戰。對此,人們普遍認為,在當前經濟企穩回升、但基礎還不夠穩固,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仍十分嚴峻的情況下,必須堅持財政和貨幣政策的連貫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但同時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資金流向的監管。
宏觀政策調控凸顯兩難
警惕通貨緊縮的說法還沒有結束,最近一段,關于通脹來襲的爭論又不絕于耳。
一些經濟學家大膽作出預測,說近期可能出現通貨膨脹。理由有,5月份,總體反映世界主要商品價格動態信息的CRB指數,大幅上漲14%,創下1974年7月以來單月漲幅的新高。6月1日該指數一天上漲3.1%,創兩個月來單日最大漲幅。與此同時,他們還認為,“市場充斥如此多的資金,通貨膨脹很快襲來也在情理之中。”國際清算銀行更于日前發出警告:如果各國不能及時調整當前寬松的貨幣政策,中期的全球通脹將難以避免。
但有更多的人則認為,近期并無通脹壓力。事實情況似乎支撐了這一判斷。最近幾個月,我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和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雙降”的局面并未緩解。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至5月份,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下降8.2%,降幅擴大0.5個百分點;CPI仍在低位徘徊。從上述情況,非但看不出通脹的蹤影,甚至通縮的壓力也并未完全解除。
(本報綜合報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