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勘
為拯救經濟危機,各國政府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全球發鈔形成超額貨幣,創造了新的“貨幣過剩”現象,虛擬經濟價格上漲必然改變社會對經濟的預期,資金面解凍和回暖正在成為當前市場共識。
由于流動性增加帶來大宗商品價格不斷攀升,成為了通貨膨脹的因素,我們不應該忘記2006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形成通貨膨脹走勢,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大宗商品價格漲勢過快而造成的,而現在大宗商品期貨市場能夠快速影響到現貨市場價格時候,加之國際市場投機資金逐利性和操作行為,虛擬經濟率先“復蘇”,種種跡象表明,通貨膨脹很有可能在實體經濟復蘇之前出現,并由此催生新一輪經濟泡沫。奧巴馬新政和伯南克的美元,將把全球經濟引入一個滯漲時期,就會直接影響到境內外兩個金融市場和經濟的運行。
所謂滯漲現象,即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并存。雖然虛擬經濟復蘇是實體經濟復蘇的起點,市場信心隨著期貨市場和股票市場反彈而被激活,如果流入虛擬經濟市場的資金沒有把投資和消費市場拉動起來,反而激發了通貨膨脹預期,致使國際原油、有色金屬、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價格和股票市場上漲,可能帶來新一輪通貨膨脹的憂慮。雖然通脹預期有助于全球經濟走出危機,但通脹預期也將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障礙或“攔路虎”。所以,各國政府應對經濟滯漲與潛在通貨膨脹壓力,無論G8財長會議,還是“金磚四國”峰會,都在未雨綢繆。
一些嗅覺靈敏的投機資金已經搶先布局能源、資源等原材料行業,被調動起來的流動性把經濟恢復所需要能源、資源等原材料價格逐步炒高,尤其是原油升破70美元/桶,在短短4個月油價翻了一番,將增加經濟復蘇成本。假如資源價格上漲幅度快于實體經濟恢復速度,就會形成“實體滯”與“資產漲”并存局面,倘若經濟沒有恢復增長,通貨膨脹卻失去控制,無法向下游有效傳導價格上漲的企業,勢必被高成本負擔所壓垮,那么虛擬經濟復蘇在缺乏實體經濟確認和支持,資本市場不但是曇花一現,股票市場泡沫也有破裂的可能。事實上,目前已經出現實體經濟偏冷,資產和資本市場火爆的冷熱不均現象。據有關部門公布5月份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25.74%,增幅比去年末高7.92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同比增長18.69%;但5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25.9%,5月份PPI為-7.2%,CPI為-1.4%。可見貨幣投放量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實體經濟仍舊下滑低迷不振。
實體經濟領域還沒有發現進入通脹跡象,CPI、PPI齊降以及與大宗商品價格飆升現實,則讓我們意識到經濟發展趨勢同樣面臨著滯漲風險。成為經濟先前重要指標的用電量5月同比下降0.6%,環比上漲0.6%,6月上旬發電量降幅為0.17%,降幅明顯收窄。PPI持續下降,也間接說明,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主要是投機資金推動的結果,并非實際需求導致。值得警惕的是資源類商品大面積、大幅度上漲,有可能使剛剛發出還很脆弱的需求嫩芽被折斷。由于消費低迷,下游商品供應大部分是過剩,資源類價格上漲,使得企業通過市場轉嫁成本幾乎不可能完成,而只能自行消化,這必然減少企業利潤,抑制企業生產擴張積極性,從而使得企業因資源類價格上漲而收縮規模。這當然會減少商品供給助推通脹預期。
(作者系國元證券研究中心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