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甘霖
6月10日,廣州土地拍賣市場誕生“新地王”,珠江新城地王項目的樓面地價高達每平方米15323元,如果加上各種契稅,則超過16000元,售價要達每平方米3萬元才有利可圖。(本報曾以《廣州又見地王為哪般》做過報道)
6月11日,廣州市國土房管局馬上公布六條調控樓市的措施,被稱為“穗六條”,政府反應之迅速,出手之快,令業內大跌眼鏡,可見政府對樓市再掀炒風早有防備,只是彈藥何時出膛而已。
“穗六條”與廣東省早前出臺扶持房地產業的“粵15條”似乎調子不同,被業內人士普遍解讀為地方政府轉舵的風向標,顯示地方政府對廣州樓市再掀炒風憂心忡忡,未雨綢繆,早作防范,也是地方政府對樓市再掀漲風一個警示。
“新地王”和“穗六條”短兵相接,廣州的樓市依然是水波不興。既沒出現漲風,發展商也沒有聞風降價。政策的威力似乎沒有發酵,但政策與市場的博弈在暗流涌動。
目前業界對于“穗六條”普遍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在政策“蜜月期”結束前,政府與開發商同床異夢已成事實,政策趨于緊縮將不可避免,而市場在“槍打出頭鳥”的預感下不敢太出格。目前最大的懸念便在于,對峙局面何時會被打破。這取決于兩點:一是國家何時會改變寬松的貨幣政策,重新收縮流動性;二是管理層何時會出臺政策控制樓市投資投機需求。當下,國家統計局正瞄準40個重點城市商品房價,著手成本摸底調查,這被認為是調控前的最后摸底。有專家認為,如果第三季度房價繼續非理性高漲,極有可能引致重新加稅、提高貸款利率、限制外資等,政府手中有牌,何時出只是遲早的問題。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地方政府與發展商并非同床異夢,其實是一條藤上的瓜,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樓價高了,地價才能高,地價高了,政府的賣地收入才能高。“新地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是政府推高了樓價,地方政府才是高樓價的始作俑者。“穗六條”的出臺只不過是為了顯示政府并不希望樓價上漲過快,尤其是廣州市市長張廣寧在2007年樓價虛高時,曾提出要將抑制房價上漲過快提高到“講政治”的高度,并呼吁市民過兩年再買房,房價一定會降下來,如果今年廣州的房價還高過2007年,顯然張市長將顏面無光。但實際上,房價一旦踏上漲價通道,其短期漲勢慣性便不可遏制,因而“穗六條”實際效果有多大很難說。
對“穗六條”及時出臺,廣州民間普遍反應冷淡。據廣州新浪樂居的調查結果顯示,將近七成的受訪者認為“穗六條”控制房價不過是揚湯止沸,成效不會大。一位受訪者在網上發帖子刻薄地說:有些地方官員既想賣地多收入,又想房價低討老百姓喜歡,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真心降房價,就不該推什么新地王。
廣州一家發展商對記者抱怨政策的朝令夕改,用短期政策調控長期樓市,令發展商無所適從。他認為,“穗六條”對樓市的影響更多只是心理層面的,因為目前發展商手中并不缺地,也不缺錢。只要貨幣政策仍然保持寬松,就有通脹預期,老百姓還是愿意買樓來保值。
廣州市同創越公司總經理趙卓文對此另有解讀,他認為廣州樓市剛剛回暖,政府不應只喜見房價跌不喜見房價漲。廣州樓價目前相對國內其它中心城市而言并不高,全市一手房均價8000元/平方米,中央商務區樓價僅為2萬元/平方米左右,較之北京、上海,都處于較低水平。廣州的樓市目前還是應以呵護為主,而不是打壓。政府防止樓市大起大落的初衷是好的,但要考慮政策的連貫性。
鏈 接
“穗六條”主要內容包括調控土地供應和規范市場秩序兩大方面。在調控土地供應方面:根據市場需求來控制土地投放規模和節奏、會同金融監管部門,研究如何通過金融、貨幣手段來進行土地市場風險控制、定期公布季度經營性土地供應計劃和舉辦土地公開出讓前的推介會、加大商業用地的供應規模等四條措施;在規范經營秩序方面,包括分析樓市成交數據及時提示市場風險、做好預售款全額全程監控、閑置土地處置等市場監管工作,防止開發商挪用預售款,或故意囤貨不賣樓,防止人為炒作抬高房價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