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分析,相關現象反映QFII投資策略已經從“進取”轉向“保守”
證券時報記者 張 寧
本報訊 QFII“多”轉“空”的傳言正在逐步地被印證。繼在5月份被曝出年內首度停止開戶步伐后,證券時報記者發現在5月份以來的封閉式基金大宗交易中,QFII身影也開始頻繁出現在賣方陣營中。對此,業內人士認為,這也反映出QFII對后市大盤的看淡態度。
根據近日深交所大宗交易公開信息顯示,6月11日兩只封閉式基金———基金鴻陽、基金裕澤各被賣出1099.99萬份和700萬份,賣出方均為瑞銀證券交易單元,成交價分別為0.60元和1.02元,其中基金鴻陽是以當日的最高價成交。
由于瑞銀證券總部營業部是QFII較為集中的地方,業內人士猜測,不排除QFII看淡封基未來走勢而通過大宗交易甩賣的可能性。更值得注意的是,與此次基金鴻陽在該營業部被賣出1099.99萬份相對應的是,去年末曾位列十大持有人的瑞銀集團的持有份額也恰巧為1099.99萬份。
公開資料顯示,瑞銀集團是自去年末首度位列基金鴻陽十大持有人,而伴隨A股大幅反彈,基金鴻陽二級市場價格也扶搖直上,從2008年末時的0.435元漲至年內最高的0.601元。但該基金的折價率并沒有縮水多少,從去年年末時的28.03%略降至今年6月11日的23.99%。市場人士推測,此次持有人拋售該基金更有可能是從該基金未來凈值增長方面考慮。
同時,在近段時間疑似被QFII清倉的封基中,基金鴻陽也并非首例。早在5月7日,也有一機構專用席位通過大宗交易向招商證券交易單元賣出基金開元1072.36萬份,成交額為816.07萬元。同樣巧合的是,基金開元去年底的第十大股東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剛好持有基金開元1072.36萬份。
對于近期封基頻頻上榜大宗交易平臺,業內人士認為,這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些持有者對后市大盤的看淡態度。而如果確是QFII所為,也在另一方面印證了近段時間以來的傳聞:QFII投資策略已經從“進取”轉向“保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