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監管找到中國鑰匙
從“暴風驟雨”史美倫到“和風細雨”尚福林
“5·19”行情充分展示了政府政策支持的重大功效,也在客觀上發揮了股票市場支持國民經濟的重大作用。但同時,由于整個市場機制不夠成熟,基礎性制度建設薄弱,“5·19”行情在贏得廣大投資者的歡心的同時,炒作概念、違規運作等不規范情況也摻雜其中。上證綜指在最高摸到2245點后,隨著科技網絡泡沫的破裂,以及國有股減持試點,市場步入漫漫4年熊途。
回顧過去10年中國股市走過的監管之路,有諸多值得反思之處,也有諸多的成就堪為驕傲。
當時,伴隨盡快借鑒國際經驗,整頓市場秩序,加強監管的期許,極富激情的香港證監會副主席史美倫“空降”內地中國證監會。
就在史美倫上任的第一年,監管層掀起旨在強化上市公司治理的監管風暴。中國證監會頒布的有關證券監管的法規或條例就達51件,有80多家上市公司和10多家中介機構受到公開譴責、行政處罰,甚至立案偵查。
但外界對史美倫過于教條的批評也隨之而來,雖然人們沒有覺得史美倫及管理層采取措施治理違法違規有什么不妥,但一個指數持續下滑的市場確確實實讓人感到擔憂。2001年6月推出的國有股減持方案,一直被認為是導致漫漫熊市的最直接原因,同年10月22日,這項政策被叫停。
史美倫最終還是將工作堅持到了2004年9月13日,而她最后的辭職理由也是因家庭原因。
2003年初,在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履新不久的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坦承證監會以往監管工作存在失誤,并強調“監管必須三統一”,即“堅持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要與市場的承受程度的統一;堅持監管職能和監管方式要適應市場發展的要求。”尚福林主導的中國證監會以來,股市上少了“暴風驟雨式”的事后查處,多了務實的監管新制度、新規定的出臺,就在這種“和風細雨”中,中國證券市場的“防火墻”悄然成型。
在“5·19”和2000年、2001年的牛市行情中,券商先有挪用客戶保證金,興辦實業,后有是違規委托理財,坐莊套利。2003年前后,伴隨行情大蕭條,中國券商行業積弊叢生,進一步發展面臨較大的危險。
2003年8月,證監會提出證券公司“三大鐵律”,即嚴禁挪用客戶交易結算資金、嚴禁挪用客戶委托管理的資產、嚴禁挪用客戶托管的債券。2004年8月,對券商的3年綜合治理開始。證監會累計處置了南方、閩發、大鵬、德恒等31家高風險公司,清理賬戶1153萬個,一批涉嫌刑事犯罪的公司及其責任人被移送公安、司法部門調查。在處置高風險公司的同時,證監會指導、支持有關方面對27家風險公司實施了重組。
2007年8月底,歷時3年的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取得成功,長期積累形成的巨大風險在全行業得以化解。全行業財務狀況恢復到歷史較好水平,連續4年虧損的局面得以扭轉。證券公司走上了“合規”“健康”的發展之路。
股權分置是中國股市積弊,也是當年推進股市發展的必需。隨著尚福林上任,股權分置改革時機逐步成熟。可以說,股權分置改革是中國證券市場發展中的歷史性跨越。它解決了上市公司的部分股份流通,部分流通的問題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全流通時代。
股改完成后,隨著《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等配套法規的頒行,上市公司監管跨上新臺階,類似當年科龍系、中科系、德隆系等通過關聯交易掠奪上市公司資源的大案成了永久的“老皇歷”。
對于市場中頂風作案者,管理層進行嚴懲是唯一的選擇。不過,今天的管理層在處理相關案件時,執法藝術性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處理杭蕭鋼構案就是其中一例。2006年11月,杭蕭鋼構與中國國際基金有限公司開始接觸洽談安哥拉公房項目由混凝土結構改成鋼結構事宜。時任杭蕭鋼構證券辦副主任、證券事務代表的羅高峰在工作中,獲悉有關信息,與人合謀炒作杭蕭鋼構股票。2007年5月,中國證監會對杭蕭鋼構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案做出行政處罰決定;隨后,司法機關依法宣判羅高峰犯泄露內幕信息罪,其他相關利益人也得到了相關懲罰。
對于該起案件的處理,依法進行,查處的時間短,同時沒有引起巨大市場波動。對違規者的嚴懲,對上市公司的監管與“5·19”時期相比,已取得取得跨越式進步。
長線資金長大了
六大類機構投資者發現價值主導行情
如今,滬深股市市值實現大幅增長,為16.1萬億元,已居世界第三位。與10年前相比,中國股市的機構投資者隊伍從形式到構成,都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單一走向多元,從本土走向國際,從弱小到壯大。長線資金通過機構參與股市,業已成為中國股市長期穩定發展的中堅力量。
中登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末,各類機構投資者持有的已上市A股流通市值占比為54.62%,機構投資者成流通股“控股股東”。
基金成為翹楚。上世紀的1998年,A股市場封閉式基金試點成功。在此基礎上,2000年,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試點辦法》。2001年9月,我國第一只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誕生,使我國基金業發展實現了從封閉式基金到開放式基金的歷史性跨越。
此后,基金品種日益豐富,債券基金、避險保本基金,貨幣基金,指數基金,層出不窮,基本上涵蓋了國際上的基金品種。2002年末,誕生了我國第一家中外合資基金公司。
截至2009年4月,我國的基金管理公司已有61家,中外合資基金公司33家,管理的基金數量已達474只。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的統計,截至2007年底,基金資產規模已經達到了32766億元人民幣。
社保基金分步入市。2001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暫行辦法》。一年以后,2002年的12月,社保基金托管人和投資管理人敲定。2003年6月9日起,6家基金公司管理的社保基金開始在二級市場購買股票及有關債券。
從后面幾年的操作看,社保基金確實不辱使命,在謹慎中保持進取,堅持長線投資原則,基本上實現了為職工“養命錢”保值增值的目標,并成為A股市場難得的穩定器。
最新統計顯示,社保基金2009年一季度持倉規模環比增加8.69%。就市值來看,一季末社保基金持有181家公司流通市值合計151.05億元,而2008年四季末持股市值合計102.06億元,環比增加48%。
保險資金步步為營。“5·19”行情為保險資金入市提供了契機。1999年10月,中國保監會允許保險資金通過基金間接入股市。至2000年上半年,短短8、9個月,全國中資保險公司投資證券基金已達96億元。險資入市的踴躍可見一斑。
2004年10月,保險資金獲準直接入市,自此,保險資金獲準獨立入市操作,A股市場對保險資金完全打開了大門。
從最新的統計數據看,保險公司一季度末股票倉位環比微降0.46%,但持股市值環比勁增38.02%,顯然身手不凡,獲利可觀。另外,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袁力近日透露,一季度保險資金投資股票占比高出2008年同期1個百分點(為9%),資金運用收益高達433億元。
QFII遠道而來。2002年11月,證監會、央行發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12月,經中國證監會批準,滬深證券交易所分別發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證券交易實施細則》,QFII正式啟動。緊接著,2003年3月,QFII投資細則明確;5月,瑞士銀行,野村證券首批獲得資格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7月9日,寶鋼股份、上港集箱、外運發展、中興通訊悉數收入瑞銀投資A股的第一單。
經過3年多的試點,QFII管理制度于2006年9月1日進行一次全面刷新。新修訂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辦法》,不僅向海外長期資金降低了QFII門檻,同時允許QFII以自身名義直接開立證券賬戶,并將養老基金、保險資金、共同基金等長期資金的鎖定期由1年以上降低為3個月。
中國證監會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09年4月,QFII成員已達79家;外管局已將QFII的總額度在原來100億美元的基礎上提高了兩倍,至300億美元。
證券公司開疆拓土。從有A股市場之日起,券商就一直是證券市場的中堅力量。而對證券公司的監管也一直是證監會的一項主要工作。
2002年,中國證監會先后公布了《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等,通過整合、增資擴股等途徑,證券公司壯大了實力,增強了競爭力。由湘財證券和法國里昂證券合資組建首家合資證券公司——華歐國際證券有限公司在同年獲準成立。
除了公司治理方面,券商業務上的拓展也在后面幾年間不斷取得進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券商開辟了新的利潤增長點和更大范圍的業務空間,改善了券商生存環境,同時也為A股市場注入更多的活力。
有關資料顯示,截止2008年11月底,106家證券公司總資產1.2萬億,凈資本3205億元,管理客戶資產4.26萬億元,累計凈利潤433億元。
企業年金默默耕耘。企業年金入市進程似乎并不象前面幾家那樣備受關注。
早在2004年4月,勞動與社會保障部、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保監會等四部委聯合發布《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該辦法自5月1日起和《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同時施行。
2006年6月13日,易方達基金公司旗下首只企業年金基金正式開始下單交易,成為第一筆正式入市的企業年金基金。旋即南方基金傳來消息,旗下兩只企業年金也將在6月底前入市。
有關數據表明,我國企業年金年均增長800億-1000億元,按照投資股票比例不高于年金凈資產20%計算,年金投資股市的資金在200億元左右。
機構投資者由于具有資金實力雄厚、抗風險能力強、投資理念成熟等特點,歷來被認為是穩定市場的定海神針,培育機構投資者也被當作穩定市場的利器。10余年來,我國機構投資者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正逐步成為資本市場的主導力量。但與成熟市場機構投資者相比,我國機構投資者總體上還存在規模較小、產品結構不完善、組織結構單一以及部分機構經營理念不成熟、風險管理能力不足等問題。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仍是資本市場相當長時期內改革和發展的戰略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