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金蘋蘋
近期媒體輪番報道的部分外資銀行向內地客戶銷售累積期權產品——KODA,導致數位千萬富翁變成“負翁”的新聞已經為眾多投資者所熟知。記者采訪銀行業內人士發現,與其他銀行理財產品不同,屬于金融衍生品的KODA由于其復雜的設計等原因,暗含巨大風險,其盈利和虧損機制都值得投資者好好辨識。
產品結構決定可能虧損巨大
KODA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產品?招商銀行南京分行零售銀行部產品經理胡燚分析了KODA的特性。KODA的英文全名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銀行在把這些產品推介給客戶的時候,通常會指定一個行使價,客戶在投資期間內,可以用這個行使價來購買比現價低的股票。
舉例而言,C股票的目前價格是10元,合約規定行使價是20%折讓,也就是8元,3%合約終止價,兩倍杠桿,1年有效。也就是說,即便C股票目前股價為10元,在未來一年中,投資者有權利以8元的價格逐月來累積購買其股份。但是,一旦該股票的價格超過了10.3元,合約就終止了,投資者無法繼續買“打折股票”,其收益也就被鎖定。這也就是很多人說KODA收益有限的原因。
另一方面,一旦C股票的股價跌破了8元,假如此前的合約中規定的購買頻率為按天計算的,那么投資者則需要在股票市值已經低于8元的情況下,依然以8元的價格每天買入雙倍的C股票,直至1年的合約期滿。這也就是說KODA為何“風險無限”的緣由。
胡燚解釋,要想通過KODA獲取高收益,前提條件必須有兩個:首先是掛鉤股票的價格會一直向好,也即KODA相當于是一個看漲期權。另外,股價的漲幅必須在一定的區間內,以上述例子為例,股價必須在8-10.3元之間浮動,投資者才可能每月以低于市價的價格來累積C股票的股份,最終來獲取其中的差價。
如何規避KODA投資風險
據記者在采訪中了解,類似KODA的產品,并非只有在香港的外資行的私人銀行才有,內地的某些私人銀行,其實也可能會給客戶提供類似產品。因此內地的私人銀行客戶,也應該在投資中多留個心眼,防范風險。
據悉,某銀行的私人銀行部門,目前也有類似的產品在發售,唯一不同的是,該產品中沒有包含杠桿,也就是說,仍以前文C股票為例,一旦股價跌破8元,投資者必須按照合約規定,在固定的時間頻率內以8元的價格來購買同樣數量的股票。
雖然說沒有杠桿減少了其中的風險,但是投資者仍需注意,一旦跌破行使價后,自己要面臨的虧損風險。
總體而言,面對KODA時,投資者需要注意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
首先,據記者了解,很多去香港投資的內地投資者,大都不了解KODA的本質。客戶經理在推介的時候,也會告知其這是一個“存款產品”。而且這個產品還可以優惠價買股票,很多人就是在稀里糊涂之中和巨大的利益驅使下,才會購買KODA。因此,當你遇到這種天上餡餅似的“打折股票”時,請立即提高警惕,這可能就是另外一款KODA產品。
其次,即便投資者了解到某產品為KODA產品后仍想投資,那么也需要為自己的投資再找點保障。
業內專家分析指出,從理論上講,KODA作為一種期權,其風險是可控的。作為看漲期權的KODA,在其發售的條款中,是否可以有其他相反方向的期權可以選擇,以控制自己的風險和虧損程度。比如購買KODA掛鉤標的股票的看跌期權,就可以有效固定成本,減低損失。
此外,投資KODA,投資者前期投入的資金其實是一種保證金。而且據了解,由于各家銀行的規定不同,該類資金在合約金額的占比也有所區別,“而且這個比例的規定,與期貨的保證金規定不同。期貨是標準化合約,一旦保證金不夠,就可以強制平倉,也在一定程度上鎖定了風險!钡荎ODA的這一比例,大多是銀行根據合約中規定的杠桿和掛鉤標的的波動率測算出來的,并不是一張標準化合約,投資者也無法提前終止合約,“因此更像一場投資者與銀行的對賭。”因此一旦覺得要投資KODA,投資者一定要明確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資金承受力,確定這一點后再入市,才不至于在風險和虧損來臨時茫然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