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俊辰
布朗曾是英國現代史上任期最長的財相,政治資本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其財政政績之上。只是金融危機的洶涌浪潮讓他的聲望一落千丈。他想借倫敦金融峰會這個舞臺重振形象,因此列出了一長串高難度議題。但是,這么多議題可能在一天的會議里全部消化嗎?且不說,如何平衡唐寧街與英格蘭銀行的經濟調整觀點,就是擺在布朗面前的最緊要一課。
再過三天,世界20國集團首腦將齊集倫敦舉行金融峰會。先不說倫敦會議能不能成為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后的又一里程碑,至少對英國首相布朗來說,這是重新贏回低落的聲望的一個再好不過的機會。
英國《金融時報》此前報道說,東道主英國已將參加峰會的20國集團分為三類,中國被列進“第一梯隊”,成為英國政府公關的首要目標。布朗已表示,在會議舉行前,他將會與溫家寶 “私談”。
英國《經濟學家》雜志撰文稱,首相布朗就建立國際金融監管共同制度、防范高風險貸款和未來金融危機方面勾勒出藍圖,但目前首先要做的是如何拯救世界經濟和貿易。文章說:“當房子要被燒為平地時,首先要做的是滅火,而不是預防火災。”對中國來說,“這把火”是美英等西方國家過度借貸和消費燒起來的,如今別家房子燒壞了,要讓中國出“保險費”,顯然有些不情愿。不情愿歸不情愿,但中國也知道:鄰家著火了,火勢猛了也會引火燒身,自身難以幸免,所以必須一起滅火。
布朗在出任英國首相前,曾擔財政大臣10年有余,是英國現代史上任期最長的財相,他的政治資本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其財政政績之上。不過,金融危機的洶涌浪潮讓布朗的聲望一落千丈。哪里跌倒,從哪里爬起,布朗準備在倫敦金融峰會連出猛拳:不僅應該好好討論刺激經濟、抵制貿易保護主義、增加國際金融機構的資源、改革國際金融監管體系,而且需要深入探討建立預警機制、關閉“避稅天堂”、約束盲目追求短期利潤等。
但是,這么多的議題可能在一天的會議里全部消化嗎?且不說,如何平衡唐寧街與英格蘭銀行的經濟調整觀點,就是擺在布朗面前的緊要一課。
上周,英格蘭銀行行長默文·金在回答議會財政委員會質詢時說,考慮到最近采取的刺激經濟手段造成的巨額財政赤字,政府在繼續擴大開支時必須小心謹慎。但是他說,未來仍然可能在經濟的某些領域采取進一步的“有目標和有選擇的手段”。就在這位行長發表上述談話之際,英國統計部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零售物價指數出現了出人意料的增長。在進口商品價格增長的帶動下,通貨膨脹率從1月的3%上升到了2月的3.2%。此時,布朗正在歐洲訪問,為高峰會議做準備。他在斯特拉斯堡向歐洲議會發表講話說,他支持美國提出的各國政府采取協調行動刺激經濟的計劃。保守黨影子財政大臣奧斯本說,央行行長發出的信息非常明確,那就是,英國不能靠借債走出困境。不過,英國財政部國務部長庫珀說,政府和央行之間在經濟政策問題上沒有分歧。 但是,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英國2月對外舉債90億英鎊,使2008至2009財政年度的整體借貸增加至752億英鎊。
一國之所以會出現財政赤字,有許多原因。有的是為了刺激經濟發展而降低稅率或增加政府支出,有的則因為政府管理不當,引起大量的逃稅或過分浪費。當一個國家財政赤字累積過高時,就好像一間公司背負的債務過多一樣,對國家的長期經濟發展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對于該國貨幣亦屬長期的利空,且日后為了要解決財政赤字只有靠減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稅收,這兩項措施,對于經濟或社會的穩定都有不良的影響。一國財政赤字若加大,該國貨幣幣值就會下跌,反之,若財政赤字縮小,表示該國經濟良好,該國貨幣幣值會上揚。這也是為何英鎊最近比較低迷的原因之一。
此前,英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旗下的統計俱樂部(ITEM Club)預測,英國在下一個稅務年度將要舉債1800億英鎊,遠高于財政大臣達林去年11月在預算案前報告所做的預測。統計俱樂部采用跟英國財政部相似的方法推測,得出的結果是,英國在未來5年的舉債將要比原來估計的高出2700億英鎊。俱樂部表示,英國的公共財政正以“驚人的速度”惡化,消費開支下滑加上失業率飆升導致稅收減少,財相的預測未能符合當前事態的發展。他們預測,英國外債將達到GDP的12.6%,并在未來10年持續出現赤字。
從現在的輿論看,大家希望財政大臣提供可靠的公共財政預測,并透過提出毫不含糊的中期計劃,來把公共財政扶回正軌。而俱樂部則呼吁政府暫時削減國民保險的供款額,從而鼓勵企業增聘人手,同時也促請政府采取措施扶助英國的制造業。
不過,對于如何正確衡量財政赤字,經濟學家并沒有達成共識。一些學者認為,目前通常意義上的財政赤字,并不是財政政策狀況的一個好指標。這就是說,他們認為按照目前公認的方法衡量的財政赤字既不能準確地衡量財政政策對目前經濟的影響,又不能準確地衡量給后代納稅人造成的負擔。只是在現實中,政府經常需要大量的財富解決大批的問題,這就使得財政赤字不可避免。雖然在一定限度內,財政赤字可以刺激經濟增長。但在居民消費不足的情況下,通過政府加大投資拉動經濟的增長,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作者系英中工商聯理事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