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云崢
當上市公司遭遇“人肉搜索”,到底會是怎樣的一個情景?近期各財經網站和論壇開始刮起的“上市公司人肉搜索”風潮,不僅引起全社會的廣泛討論,也引起了監管部門、上市公司的高度關注。
任何一種新生事物,必然經歷醞釀——爆發——洗禮檢驗,才可能沉淀為一種文化。例如“華南虎事件”造假者最后因為涉嫌詐騙被逮捕,南京江寧區“史上最牛房產局長”因為嚴重違紀被雙開并已移交司法機關等結果,使“人肉搜索”已經逐步成為被社會各階層接納和認可的一種網絡文化。“上市公司人肉搜索”雖然打著“人肉搜索”的旗號,其本質還只是一種“股吧現象”的延續,回看當年“鉀肥權證義莊事件”曾使“股吧現象”名噪一時,不過信息整體過濫、缺乏基本公信和真實性等瓶頸使這種交流方式一直沒有成為一種主流投資交流文化。
與原有“股吧現象”不同的是,“上市公司人肉搜索”是一種論壇性質的互動升級版,規范性確有提高,但是否能和“人肉搜索”一樣經歷洗禮沉淀為一種文化,因為尚沒有事件來檢驗,目前還沒看出這種跡象。
雖然不是每一種現象都能沉淀為一種文化,不過任何能夠成為熱點的現象背后,必然有其成長的問題根源。上市公司人肉搜索成為一個社會熱點,至少說明了目前證券投資領域上市公司與投資者的互動問題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
筆者以為,各種調查中投資者對“上市公司人肉搜索”的高支持率,并不能準確說明投資者對這種方式提供的信息真有多重視和信任,但可視為一種投資者對自身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處于完全被動性弱勢地位的不滿爆發。因為我國新興加轉軌的股市特征和A股市場歷史短暫,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一些市場主體難免會或隱或現夾雜“自上而下看股民”的角度、視野和習慣,缺乏與占市場數量大多數的個人投資者之間的真正有效溝通,投資者關心的一些問題并不能從現有信息披露通道中找到準確答案等,難道不是客觀事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上市公司人肉搜索”或許可以成為鞭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更上一個臺階的動力。
在這次“上市公司人肉搜索”大討論中,一些上市公司和證券機構人士明顯表現出“排斥”、“惶恐”和“危言聳聽”傾向,筆者以為大可不必。因為投資角度的信息與價格趨勢關系,并不完全是一根筋的內在聯系,“保持適度距離才離價格趨勢更近”是一個基本市場規律:這是由人性中容易放大優點和缺點的偏向性決定的,這或許也是為何一些機構實地調研報告和結論離上市公司距離很近很細、貌似也很符合事實本身,但是最終都被市場價格趨勢“扇耳光”的癥結所在。這種“放大鏡”效應的角度片面性,當然也同樣是草根性的“上市公司人肉搜索”的天然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