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山
在選舉中大喊“改變”口號的奧巴馬,在執政2個月之后終于向華爾街舉起了白旗,在周一公布的蓋特納新版的金融救助方案中,美國財政部將為最多1萬億美元的不良資產收購活動提供融資,從而扶持“仍在與經濟復蘇背道而馳”的金融系統。這一計劃將利用包括財政部資金、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和美聯儲的融資,動員私人投資者的資金;確保私人投資者與納稅人一道分擔風險,并且保證納稅人分享投資收益;由私人投資者確定購買有毒資產的價格,從而保護政府不會為這些資產支付過高的價格。
對此,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的第一反應就是“僵尸銀行的想法終于獲勝了”。的確,在幾經周折之后,華爾街的“僵尸銀行”終于再度成功的把自己的危機轉嫁到了美國民眾的頭上,而奧巴馬也終于在強大的華爾街勢力面前舉起了白旗。
從內容上看,蓋特納的這一計劃和去年布什政府期內推行的老版計劃相比,沒有什么太多的新意,除了利用私人資本這一點上似乎有一點創新之外,其本質不過是當年保爾森的計劃翻版。蓋特納提出由政府通過FDIC成立一個類似于聚合銀行的基金,以此向私人投資者提供85%無追索權的貸款,其余15%則來自美國財政部和私人投資者,并由投資管理公司管理。由于在這些投資管理公司中,財政部最多出資可達80%,私人投資者出剩下的20%,這也意味著在該有毒資產剝離計劃中,美國政府最多將提供高達97%的融資,只有3%的資金來自私人投資者。私人投資者的風險因此大為縮小,而如果獲利的話,只出資3%的私人投資者將可以分得20%的利潤。在極端情況下,這一計劃和當年保爾森的區別不過是有了3%的私人投資者參與而已。
顯而易見的是,對于私人投資者來說,參與這一計劃的風險極小而收益極大。然而,對于納稅人來說,他們事實上依然承擔了絕大多數的風險,而可能的收益卻被大幅度攤薄,如果這些有毒資產未來的價值真的得以恢復,那么相比以前的計劃,納稅人的事實負擔不是減輕而是加重;而如果有毒資產的價值喪失,由于這次擬收購的有毒資產數量增加,同意通過這一計劃的納稅人的損失也會繼續增加。
這個看似對納稅人有利,實則對華爾街有利的政策之所以能被提出,也是奧巴馬政府的無奈之舉。在經濟位于十字路口之際,市場需要政府更多的支持以獲得生機,而剝離有毒資產的行為的確會有助于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穩定,加強其放貸欲望,從而為經濟成長提供助力,在這樣的一個特殊時點,犧牲納稅人的利益不足為怪,而華爾街的游說力量之強也可見一斑。
(作者系香港財經分析師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