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永諳/文
目前,國內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管理費。由于費率固定,管理資產規模也就成為它們最看重的因素了。
管理資產規模大了,管理費上去了,基金公司才能招更優秀的研究人員和投資管理人員,也才能將基金業績做得更好,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反之,規模過小則很容易使得基金公司進入惡性循環。
但不同規模的基金公司行為方式是不一樣的,由此也帶來了基金業績表現上的差異。分析表明,基金公司管理資產規模與業績正相關,但回歸結果并不顯著。主要原因是部分公司的政策優勢、營銷能力等較強,導致業績雖然不佳但整體規模仍然不小。
我們采用一種簡單明了的方式來說明這個問題,把管理有兩只以上股票方向基金的基金公司作為樣本來分析(見下圖)。
可以明顯看到的是,業績好的公司規模較大,業績差的公司規模較小,平均規模與業績之間的關聯系數是0.58,若剔除南方這個顯著異常因素,則關聯系數高達0.72。顯然,業績與基金公司規模之間的良性循環效應是存在的。但是具體到操作層面,規模如何影響著基金的投資管理行為并進而影響到基金的業績?我的研究結果是,規模會讓基金公司裹足不前或過度激進,而這些都會影響到其業績。
所謂不思進取即基金公司或滿足于現狀固步自封,或因不滿現狀而無所作為,表現為不能及時根據市場趨勢的變化推出合適的產品,或不能根據市場中長期趨勢的變化調整投資策略,而過度進取則相反,表現為不注重風險控制,采取過度激進的投資策略等。
一般而言,不思進取的以管理規模較大的公司為多,由于公司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管理層往往過度求穩,在面臨市場變局或時機時往往優柔寡斷,喪失機會。
過度進取則以中小公司居多。國內基金行業正在高速發展中,而波動較大的市場環境意味著發展中遇到的春天的溫暖與冬天的寒冷有時都會超乎想像。對于中小公司來說,在春天時加速發展占得先機才能確保冬天來臨時有足夠資本熬得過去。另一方面,國內基金投資者對基金公司的評判指標比較單一,就是看業績。因此部分中小公司就把對業績的追求放在了超越一切的地步,甚至超越了基本的風險控制。在春天的時候這種做法沒什么后果,但是若遇到倒春寒,或者冬天提前來臨則風險暴露過大,投資者就要承擔不必要的損失。■
(作者為銀河證券研究所基金研究部研究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