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賀輝紅
匯豐控股原本是香港投資者眼中的“香饃饃”,但現在卻成了投資者的噩夢。該股從年初到現在,市值蒸發了4360億港元,令不少散戶損失慘重。而本周一,該股在收市前最后十分鐘遭空頭猛烈打擊,更顯現出集合競價制度存在的缺陷。
關于匯豐控股在本周一集合競價的最后階段被大幅推低近14%,且全天大跌24.14%的說法有多個版本。其中,最可能的猜測是包銷商攪局,即包銷商先減持正股或沽空,再由市場買入接近零成本的供股權,透過供股平倉達到減少包銷成本的目的;或者包銷商先沽空股票,壓低價格,逼散戶放棄配股以便其利用未銷售出去的股票進行空單回補。
雖然版本很多,但無論幕后推手是誰,從法律角度來看,沽空匯豐控股并不違法,而不違法并不代表合理,做空資金居然可以在收盤的最后時刻將股價大幅推低10%以上,令不少投資者損失慘重,這似乎難以逃脫利用規則漏洞大打“擦邊球”的嫌疑。筆者認為,集合競價階段大額資金極易操縱股價,令股票波動幅度過大,而這種風險完全是制度帶來的。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是從去年5月起推出該制度的,以期抑制尾盤時的股價大幅震蕩,但此后在香港市場中這種情況還是出現了多次。去年5月30日,八只股票在收市后10分鐘里的波動幅度均達到了10%。雖然,港交所將其歸咎于亞太地區其他股指波動帶來的影響,但不能否認集合競價制度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操縱股價的土壤。根據香港的現行制度,交易在當地時間下午4點停止,所有的買盤和賣盤都會被列入表格。在隨后的10分鐘里,港交所接受買賣報價,決定最大一筆可行交易的最終報價,該價格即被定位收盤價;而目前可接受的報價范圍非常寬泛。眼下的問題是,投資者可以提出高報價和低報價來左右收盤價格。這一制度的不周全之處在于,如果投資者下了一個規模很大的買單,還是能把價格顯著推高;而這對重量級投資者來說,操縱收盤價易如反掌。
事實上,上周五集合競價階段,匯豐控股就曾出現過33港元的超低價買賣盤,但最終仍以40港元的價格收報。筆者估計,上周五33港元買賣匯控限價盤涉及的股數可能較少,但周一這種情況發了較大變化,從而令其股價在最后時刻大幅下跌。
當然,港交所已經重新修訂了集合競價制度,主要內容是,股票在收市競價交易結束時的價格較其常規交易結束時價格的漲跌幅度不得超過2%。但這一限價措施的推出是否又會給操縱股票收盤價創造新的機會,還有待觀察。因為,集合競價所帶來的股價波動,在期貨上的影響力要遠遠高于現貨市場,像匯豐控股這種在恒指中占比達15%的“大象”,只要它的股價有點風吹草動,期貨市場就可能風起云涌。相信這也是一些市場人士建議取消集合競價制度的重要理由。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