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前進
中美均提出巨額赤字預算
2月26日,奧巴馬向美國國會遞交了首份預算案綱要,預計到2009年9月30日的新財年度美國政府總財政赤字將達1.75萬億美元,約占GDP的12%。
據報道,中國財政部計劃2009年財政赤字規模為人民幣9500億元,創中國建國以來最大的赤字規模,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3.1%。在全球性經濟危機影響下,我國外需下降,刺激內需保增長成為我國當前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任務。2008年底中國政府提出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以擴大內需,并確定了4萬億的投資計劃,政府發債融資規模將進一步增加,財政赤字迅速上升。
為了應對經濟困境,中美兩國都在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財政預算赤字上升,但這二者之間有許多本質的不同。
目的有所不同
首先是目的有所不同。美國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的目的有以下幾個:
一是救助金融機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國5大投資銀行紛紛倒下,目前美國商業銀行也面臨較大的困境,美國希望通過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向金融機構注資,改善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如2008年10月初,美國通過了7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主要是用來救助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2009年奧巴馬的預算案中,計劃將提供7500億美元作為援助金融行業的新支出。
二是刺激經濟。2009年2月1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787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主要通過減稅或增加支出擴大美國的投資和消費,促進經濟形勢改善。
中國政府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的目的主要是擴大支出,拉動內需。我國金融體系受到美國次貸危機的沖擊相對較小,基本上是安全的。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是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擴大國內需求,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重建,計劃到2010年底投資4萬億元,刺激經濟增長。
財政赤字的貨幣化
其次是財政赤字的貨幣化。美國擴大財政支出,很大一部分要通過發債籌集資金,因此美國的國債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而美國的公開市場業務操作主要是買賣美國國債,一旦美國財政部發出國債,而同時美聯儲積極配合,又在公開市場上買進同等數量美國國債,則財政赤字就被貨幣化,也就是說,美國國債和美國的貨幣創造結合在一塊,如果美國國債融資通過貨幣創造來實現,會導致貨幣供應量上升。從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來看,資產項從9月份的9000億美元迅速膨脹到2008年12月的約2.3萬億美元,短短3個月增加了一倍多,說明貨幣也在大幅度擴張。
而中國則不同,中國擴大政府支出不會導致財政赤字的貨幣化,因為我國央行的公開市場業務主要是買賣央行票據,而買賣國債數量一直較少。從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來看,我國央行對政府的債權基本上保持不變,約1.6萬億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去年發行的特別國債),國債不是我國中央銀行操作的主要工具,因此不會出現財政赤字被貨幣化問題。
內債和外債的不同
其三是內債和外債的不同。美國有發達的金融市場,且美元是主要國際貨幣,因此美元國債不僅僅是美國金融機構和個人投資購買,還有眾多的國際投資者參與,如歐洲、日本和中國等國的私人投資者或主權財富基金等。美國發行國債既是對內債務,也是對外債務。美國的國債由外國投資者購買的數量增加的話,美國的對外債務會上升。
與其他國家外債不同的是,對美國來說,它的外債主要是美元債券,面對外債增加時,可以通過發新債償舊債方式或通過赤字貨幣化來解決,不會像冰島那樣面臨所謂的國家破產問題。而對于一些中東歐國家來說,外債較多,本國貨幣不是國際貨幣,不能夠像美國那樣償還外債,只能夠向國際金融市場借款,而且一旦陷入危機,信用評級下降,融資困難,最后往往是本國貨幣大幅度貶值,經濟受到沉重打擊。由于美元是國際主導貨幣,其他國家持有大量的美元資產,一旦財政赤字貨幣化,美國的債務負擔就變成了世界的債務負擔,由世界人民共同承擔。最近美元作為避險資產受到國際投資者追捧,美元升值將有利于美國國債發行,發債成本會下降。
中國發行人民幣債券,主要是國內投資者購買,不會導致外債上升。美國財政赤字的外在溢出效應較大,而中國財政赤字的外部效應較小。
可能會發生全球性通貨膨脹
其四是美國財政赤字的大幅度上升會促使美元走軟和全球性的通貨膨脹。目前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各國都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將來可能會導致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從全球均衡的角度來看,各國都采取赤字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拉動總需求,如果財政赤字被貨幣化,最終會導致全球性的通貨膨脹。
美國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將來可能會導致美元貶值,而美元貶值會減輕美國的債務以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導致持有美元資產的國家面臨損失。
中國擴大政府支出,財政赤字上升,不會導致人民幣貶值,中國外匯儲備充足,經常項目保持盈余,人民幣幣值可以保持穩定。
總之,中美兩國都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其目的、機制、溢出效應和影響都有所不同。美國財政政策承擔救市和刺激經濟的雙重任務,由于美元是國際貨幣,美國財政赤字貨幣化和美元幣值變動對全球經濟影響較大。
(作者系復旦大學國際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