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巖雪
昨日,商務部發言人姚堅表示,受國際金融危機加深影響,“有的國家”在刺激經濟的方案中,提出了優先購買本國產品的條款,中國對此深感憂慮。
對此,業內專家表示,商務部此番言論表明中國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的堅決態度。同時,專家們還表示,中國應積極主動采取措施來保護自身利益,適當增加運用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工具,為國內產業特別是重點發展的先進制造業創造更公平的競爭環境。
貿易保護正波及全球
1月28日,美國國會眾議院表決通過的經濟刺激計劃中有如此規定:凡政府經濟刺激方案下屬工程,建筑所用鋼鐵必須為美國貨。這條規定被外界稱為Buy American(買國貨條款),引發了美國國內甚至全球范圍內的爭論。
在救助金融機構的過程中,不少歐盟成員國要求受援金融機構優先向本國企業提供貸款,試圖將錢圈在國內。這種“金融保護主義”正威脅到正常的國際投資,掀起的貿易保護潮正波及全球。
自去年10月以來印度密集對中國出口產品發起17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約15億美元。此外,印度還于近期對中國鋼鐵、化工、紡織等產品實施進口限制措施。1月23日,印方宣布禁止從中國進口玩具,為期6個月。
美國國會在上周通過7870億美元的經濟振興方案,當中有所謂“購買美國貨”條款,即要求受計劃資助的工程,須優先考慮購買美國鋼鐵及其他美國產品。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分析,保護主義還在向資本和人員跨國流動領域蔓延。某些國家的對外投資已被指造成本國就業機會流失而遭到更猛烈的質疑,“裁員”風潮中先拿外籍員工開刀正成為美國企業顯示愛國姿態的手段,某些美國參議員正積極主張在經濟刺激計劃中加入“雇美國人(Hire American)”條款。
中國應主動應對貿易保護
中國已經做出保證,會盡量避免在四萬億元刺激內需計劃中,實行“購買國貨”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也促請其他國家的政府支持自由貿易。
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日前亦明確表示,“中國不會實行Buy China,只要有需求,不管是國內的商品、國外的商品,都將一視同仁。”
梅新育表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風潮還將繼續發展一段時間,特別是在美國。對此,中國應給予比其他國家更多的關注、付出更大的努力去遏制貿易保護主義風潮蔓延。
“我國政府需要進一步積極推動WTO多哈回合談判的早日完成,在面對貿易伙伴對我國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時,要加強雙邊的談判和交涉。”中國對外經貿大學世貿組織研究院院長張漢林表示,“最重要的是中國的企業需要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
目前WTO要求成員國依照各自國內的商品競爭力和發展狀況,采取適合本國國情的、合理的保護措施。梅新育說:“我們需要積極轉換思維,不要僅僅是將自己當作被動的受害者,而是要盡可能積極主動地為我們的產業爭取公平待遇,并適度增加運用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工具,為國內產業特別是重點發展的先進制造業創造更公平的競爭環境。”同時,梅新育進一步指出,要積極推進政府間合作,抓住機遇提升中國在國際經貿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