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券商不少業務骨干的年收入都在數百萬元以上,部分頂尖人才甚至可以高達千萬
理財周報記者 李曄斌/文
“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2009年春節假期結束上班第一天,上海一家大型券商中層如此形容節前打至銀行卡上的年終獎金數目。
2008年中國資本市場從沸點跌至冰點時,薪酬是否會按比例跳水——這個牽動他們敏感神經的話題,在年終獎相繼發放之后被拋到了前臺。
上海啟慧人才咨詢有限公司的王菁向理財周報記者透露,由于2008年券商薪資預算基數較高,故2008年全年行業員工收入不可能如股市一樣呈跳水之勢,“也許今年開始才算真正的過冬。”
話雖如此,但顯然受市場不景氣影響,不少券商從業人員已經感受到了行業入秋的絲絲寒意。
素描券商員工年終收入眾生相
“固定工資肯定有增無減,年終獎這次發了20萬,和去年比少了一半,但因為2008年年終獎仍有部分待至現在才發放,所以行業的寒冬感受得并不是很明顯。”
這位券商中層向理財周報記者解釋了自己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緣由,“出乎意料是因為去年股市實在不堪入目,公司自營亦虧損連連,再拿不菲的年終獎心里也會覺得不踏實。而在情理之中則是在于公司其實也不缺錢,即便今后三年什么也不干,2008年的結余也足夠養活我們。”
券商中層領導日子仍過得滋潤,但底下的基層員工卻著實感受到了行業的寒冬。
吳星(化名)在南京一家本地券商任職,2007年的時候他每月收入上萬。到了2008年,小吳的收入銳減,變成了每月2000元。
對于眼下的年終獎,他想都沒有想過,“很多資深的證券從業人員年終獎起碼減半,更別說我們這些新人了。”
小吳告訴理財周報記者,他們公司的年終考評會綜合許多因素,包括開戶數量、券商的盈利情況等等。
小吳說,去年自己所在的證券公司有少數資深的經紀人年終拿到十幾萬、二十萬元,現在這些人的收入起碼減半,“減半都算好的,大部分人能保住1/3就不錯了。”而更多的是業務量非常一般的證券經紀人,小吳說:“像我這樣手上沒有資源,業務不夠好的,年終獎是別想了,公司只是象征性給個紅包獎勵一下。”
吳星的遭遇在數量龐大的券商經紀人隊伍中頗具代表性,“靠天吃飯”是對于他們收入的最好詮釋。
再來看券商的后臺研究部門,朱軍(化名)是和記者同年畢業進入某上市券商研究所的行業分析師,拜2007年大牛市所賜,入職僅兩年的他早早地開起了polo轎車,但2008年的熊市讓朱買房的膨脹信心作罷。
上述三人,大致勾勒出了券商各層面員工2009年初的困惑。
有福同享,有難不共擔
如果僅從投入產出比而言,以收取交易傭金為主的券商業可以稱得上是個富得冒油的行業,“券商收入中普通員工工資與獎金比例大致相當,工資方面并不高,行業平均僅6000左右。相對于此,年末獎金是最值得期待的,即便行情不佳,各類券商年末每人也都可以拿到數萬元的獎金。”一位從業數十年的券商員工告訴記者,“而在前年大牛市行情中,券商員工平均獎金都高達20萬元以上。”
但顯然有福同享,并不代表有難共擔,到了熊市時整個證券業絕非是見者有份的大鍋飯行業。
“行情不好時,雖然券商人士總體收入水平仍然較高,但并非都是平均分配。相對而言,后臺基層人員的收入較低,一線業務人員的收入較高。近幾年,由于大部分券商設計了業績提成的制度,不少業務骨干的年收入都在數百萬元以上,部分頂尖人才甚至可以高達千萬。”上海一家常年為券商制定薪酬體系的HR顧問向記者介紹道。
“目前,行業內較為流行的收入分配方式是,對公司發展起關鍵作用的崗位,都根據行業的狀況給予基本年薪保障,然后根據其在這個崗位所創造出的價值,按一定比例來分享價值成果。在這樣的分配機制下,保薦代表人、研究所首席分析師、營業部老總、投資經理等崗位人員的年收入都在百萬以上級別。”
的確,如記者所了解早在前年就有券商以三年1000萬元的代價將一位業內知名分析師招至麾下。而該位分析師立即通過其在業內的影響力,與超過50只基金簽訂了分倉協議,為證券公司帶來的收益將以數億計。
券商中另一“奇貨可居”的崗位是保薦代表人,目前行業開出的價碼標準是年薪150萬元,轉會費200萬元。而保薦人在承做業務的時候,如果是第一簽字人,即在企業上市過程中簽字、在未來的三年承擔保薦責任,簽字費25萬元。此外,還有業績提成,承攬按16%提成,承做按8%提成。這樣算下來,業務能力強的保薦人收入已拿到千萬元之巨。
與保薦人較為相似的是營業部總經理,幾位與好炒短線的私募私交甚好的老總,即便在去年熊市環境中,提成仍然高達數百萬元。
除去中高層領導崗位及保薦人,券商大部分普通員工對于薪資只有接受的份。
據記者了解到,包括研究所及營業部在內的員工日常工資和年終獎金都由所長與營業部老總自行決定,“遇上慷慨或吝嗇的主就是你的造化了。”朱軍感慨。
各券商收入大比拼
當然如人的五指都有長短一樣,行業內各家券商整體收入亦有高低之差。行業內公認薪資水平一流的有中金和中信兩家,其中中信證券2007年職工薪酬總額排列全行業第一為59.70億元,人均收入高于40萬元。
如果年輕人非四大名校研究生畢業,那請放棄上述兩大王牌券商的“金領”夢。
相對而言,東方、海通、申銀萬國三家券商收入則顯得性價比高很多,“這三家券商屬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類型,遇上牛市,效益大好,年終就會大發bonus。如遇上熊市虧錢時,大家都勒緊褲帶,共同過冬。”上述行業人士感嘆。
而國信證券則位于深圳特區,市場化程度較高,完全憑能力說話。“營業部經理拉到足夠多的資金,研究員評上金牌分析師稱號,收入甚至會超過公司總裁。”國信證券北京東路營業部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