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穆云
隨著創業板推出腳步聲急,擬上市企業申請創業板上市的各項準備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然而,本報記者綜合各方信息顯示,我國中小企業出現“10月拐點”現象,即從去年10月份起,美國金融危機及其連鎖反應,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導致中小企業在4季度業績大幅下滑,從而影響全年數據。
與此同時,創業板的兩套上市標準中,均明確有“持續增長”的要求。也就是說,2008年業績低于2007年的中小企業將無緣創業板。受此影響,創業板上市資源或會因此受限。
“10月拐點”影響業績
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市場上一直有爭議是否該“在發行上市審核時靈活處理擬上市公司業績下滑問題”,尤其是對即將推出的創業板,降低門檻之說又起。其理由之一就是將有大量企業2008年財務數據弱于2007年。
深交所的數次調研或許能充分說明“20月拐點”對中小企業的影響。
去年11月份,深交所人士赴河南鄭州、焦作等地對13家中小企業進行調研,其中除一家公司屬于信息技術行業外,其余12家屬于制造業。
“這13家企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一位接近深交所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一是有色金屬等原材料價格在去年10月出現歷史罕見的暴跌,相關企業受到巨大沖擊。企業訂單大幅減少,市場萎縮超過預期,甚至個別企業提出了三個月不采購的做法。
二是金融危機加大了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導致市場預期不穩定,企業收縮投資,消費者不愿消費,導致市場需求迅速萎縮。在調研的13家企業中,有3家企業因此受影響。
“去年(公司業績)受影響還是比較大,只能勉強有幾分錢的盈利。”一家中關村企業老總對本報記者說,而2007年,該公司的營業收入增長率是50%。
實際上,在創業板上市的兩套定量標準中,均要有一定的盈利基礎,同時要體現成長性,即持續增長。
按管理層的思路,第一套適用于相對成熟一點的企業,最近兩年連續盈利,兩年利潤累計不少于1000萬,并且要持續增長,“不能是2007年的盈利比2006年的盈利還少”。
第二套標準實際上是一個補充標準,以適用于不同行業、不同模式的千差萬別的創業板公司,要求最近一年的盈利不少于500萬,營業收入不少于5000萬,最近兩年的營業收入增長率不低于30%。
“這是對厚積薄發型企業設立的一個標準,考察公司成長性。”一位接近管理層人士對本報記者說,這兩條標準通過了大量的調查,分別動用了深交所在高科技領域企業的數據庫和國家審計局的相關數據庫,同時結合對全國非上市公眾公司調查摸底的結果,統計分析后確定。
而在已上報至國務院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中,并未對兩套標準做出修訂。
相關專題: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