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經緯
39
2009-2-9
投資者報(記者艾經緯)套現高達320.06億港元——歲末年初,外資機構在香港市場掀起聯袂減持中資銀行H股旋風,短短半個月里,共減持107.78億中資銀行H股,在已解禁的股份中,除交行沒有被匯豐套現外,其余都遭減持。
一時間,市場風聲鶴唳。
外資機構此種群體性行為究竟是套現自救,還是看空中國銀行業的前景,或是搶在銀行股大小非解禁前出逃?《投資者報》采訪多位分析師和學者后發現,在諸多拆解外資減持銀行H股原因的版本背后,陰謀論最為盛行。
外資機構聯袂減持
2008年的最后一天,H股市場的中資銀行股開始遭遇外資機構連續大規模拋售。這使得中資銀行H股這一在港股市場中一直較為抗跌的品種新年伊始出現了明顯的轉變,該板塊A股對H股溢價率大幅攀升。
2008年12月31日,瑞士銀行(UBS)拋空其持有了三年、占中行總股本1.33%的33.78億股中國銀行H股,套現8.08億美元,并由此拉開外資機構減持中資銀行板塊的序幕。
此后的1月2日,摩根大通以14.52港元的每股平均價,減持了244.6萬股招商銀行H股,套現3552萬元,減持后持股比例由18.02%減至17.92%。
1月7日,美國銀行以每股3.92港元的價格拋售了建設銀行56.2億股H股,持股比例由19.13%減至16.6%,減持價格較當日收盤價4.45元折價11.9%,凈賺10億美元。
1月8日,李嘉誠基金會以每股1.98至2.03港元的價格向投資者配售中行H股,套現約5.24億美元。
1月12日,未來資產環球投資公司減持招商銀行H股252.1萬股,每股平均價13.694港元,持股量由7.08%減至6.99%。而僅僅在13天前,2008年12月31日,未來資產環球投資曾增持招商銀行H股473.55萬股。
1月14日,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將其被鎖定持有41個月的中國銀行108.1億股,以1.71港元每股的價格盡數沽出,套現約24億美元。當天,中行H股15分鐘內近200億港元的超級成交額震驚港交所。
拆解套現自救論
外資銀行的集中減持,讓市場中充斥著套現自救論、前景看空論、搶先出逃論,當然也不乏陰謀論。
持套現自救論者認為,這一系列減持事件是次貸危機的直接后果,諸多外資銀行因自身資金緊張而急需回收流動性。
1月16日,美國銀行發布財報,2008年第四季度該行爆出17年來首次季度虧損,虧損額達17.9億美元。同日,美國政府宣布向美國銀行再注資200億美元,并為該行價值1180億美元的資產提供擔保,旨在幫助該行順利完成對美林證券的收購。此前,政府已向該行注資250億美元。
陷入困境的UBS也同樣接受了瑞士政府52億美元的注資,與此同時,瑞士央行還宣布從UBS資產負債表中移除600億美元不良資產。
而在2008年11月,RBS也接受了英國政府290億美元的注資,并收縮了原來的擴張業務,回歸到本土業務。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外資銀行減持中資銀行H股是一種去杠桿化行為,是其在全球降低風險操作中的一部分;金融危機以后,外資金融機構感覺負債率太高,因而要進行資產負債的重新調整;有選擇地出售一部分資產,對其財務狀況能起到一定粉飾作用。
最為盛行的陰謀論
除了套現自救論,市場上還有一種主要看法,即認為外資銀行對中國經濟以及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前景預期持悲觀態度才出逃。
國家統計局1月22日發布的2008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顯示,2008年中國GDP增速為9%,但第四季度增速只有6.8%。
1月中旬,瑞銀集團在上海的一次媒體見面會上表示,對銀行股持謹慎態度,原因在于銀行息差在縮小,且受經濟放緩影響,貸款增速從數量上來看也在減少,且潛在不良貸款出現的可能性會增加。
摩根大通2009年初也認為,預期銀行息差縮小、收費收入增長放緩、信貸成本上升,并將中國內地各銀行今明兩年收益預期分別下調9%和8%,內地上市銀行的目標價也調低13%至34%。
也有一些人士認為,2009年中資銀行股將迎來大小非解禁高峰,外資機構在國內大小非拋售之前搶先出逃是明智選擇。
不容忽視的是,持有成本低、折價拋售還能獲得高收益,是外資銀行盡快離場的動力。
資料顯示,2005年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購進建設銀行每股僅花去0.94港元;2006年高盛集團、安聯集團及運通公司入股工商銀行每股成本只有1.16港元;蘇格蘭皇家銀行、新加坡淡馬錫、瑞銀集團等入股中國銀行每股成本為1.22港元。
記者注意到,在諸多拆解外資減持銀行H股的版本背后,陰謀論最為盛行。
持陰謀論觀點的人士認為,在當前中國宏觀經濟處于下行區間時,外資機構通過減持金融企業上市股份、并把投資和利潤兌換成為外匯撤離中國。
如果資本賬戶被開放,人民幣可自由兌換時,這種撤離行動變成一種一致行動,人民幣將不得不大幅度貶值,從而導致國內金融危機爆發;外資機構此后可再利用金融危機和人民幣貶值,進一步增持或收購中國金融機構股份,完成對中國金融業的進一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