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在“第十三屆(2009年度)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表示,不能把金融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簡單歸結金融創新過度,金融創新對經濟活動帶來的正面效果,大大超過其給經濟體系帶來的風險。
吳曉求說,美國金融危機是全球經濟長周期的反映,是上世紀3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結構、貿易結構、金融結構大調整的必然反映,也是對全球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嚴重脫節的重大調整,目的是實現資本市場、金融資產在規模和結構上和實體經濟的相匹配。
他表示,改革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人們非常關注的話題,也是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之后最重要的金融變革成果。單級貨幣體系是沒有制衡力的,建立制衡機制的多元貨幣體系是內在要求。中國理應發揮和自身相適應的作用,參加多元貨幣體系的重建工作。
對于金融創新和市場監管如何匹配的問題,吳曉求表示,有人把這次金融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簡單歸結金融創新過度,這種認識過于膚淺。金融創新對經濟活動帶來的正面效果,大大超過其給經濟體系帶來的風險。當然,金融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的前提是與創新同步的金融監管。
吳曉求還指出,不能把金融危機蔓延歸結于資產證券化,資產證券化并不是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資產證券化的確改變了風險的存在狀態,使風險流量化,但這是金融創新的巨大成就。所以資產證券化并不是在制造危機,而是在分散風險。(趙彤剛)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