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景網1月7日訊 種種跡象顯示,中資銀行股正在上演大型機構投資者的“勝利大逃亡”。
建設銀行本周三證實,美國銀行當天已出售所持建設銀行的H股56.2億股,令其對建行的持股比例從19.1%降至16.6%。而在一周之前,瑞士銀行宣布,已向機構投資者賣出了中國銀行的H股34億股。
市場相信,其它外資投行將效仿上述減持行為。蘇格蘭皇家銀行、淡馬錫控股、亞洲開發銀行和三菱東京UFJ銀行所持有中國銀行合計12.78%的股權已于一周前解禁;工商銀行的戰略投資者包括高盛和安聯,其禁售期也將于今年4月份屆滿。
機構的拋售打擊中資銀行股價大幅跳水。本周三,建設銀行H股暴跌8.76%,創其歷史第三大單日跌幅;同時,工商銀行、中信銀行均跌逾7%。A股市場亦受到波及,建設銀行A股和工商銀行A股均跌逾2%。
瑞銀指出,對中資銀行2008年收益前景的擔憂情緒使該類股人氣惡化。該行認為,中資銀行2008年收益令人失望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因為銀行管理層可能采取更加激進的撥備政策以提高不良貸款覆蓋率;瑞銀更預計,截至第三季度的不良貸款余額很大而且覆蓋率較低的銀行第四季度的利潤可能很低,甚至出現虧損。
而對于美國銀行和瑞銀這樣的戰略投資者來說,所擔心的顯然不僅僅是短期的業績波動。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銀行業的黃金時代可能已經結束。
為刺激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以防止經濟下滑,自去年9月份以來,中國央行五度下調貸款利率(累計降息216個基點),已導致銀行業息差大幅收窄——凈息差每下降10個基點將導致上市銀行盈利平均下降8.6%;與此同時,從去年11月份以來,中國政府還宣布了一系列的刺激經濟政策,而國內銀行無疑將降低信貸門檻,從而導致不良貸款再度上升。
中銀國際分析師袁琳指出,中國銀行業本來自身抗周期的能力就不強,政策指導下的反周期貸款擴張更減弱了銀行抗周期的能力,銀行業的受損程度可能高于經濟實體的衰退,而復蘇的時間可能晚于其他周期類行業。
她預計,未來隨著企業和個人金融服務需求的減弱以及調控政策的影響,中國銀行業的業務量以及利潤率均會受到極大的挑戰,此外資產質量的隱憂可能逐步變為現實。預計上市銀行2009和2010年的凈利潤將分別同比下滑3.7%和26%;同時,支持經濟增長的結果導致中國銀行業在1-2年后陷入危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銀行業的黯淡前景在首家公布2008年業績快報的浦發銀行上已開始體現。盡管浦發銀行2008年稅后凈利潤同比勁增近1.3倍,但四季度卻環比劇降了50%;同時,其四季度不良貸款撥備僅為17億元,遠遠低于市場預期的24億元。
據瑞銀證券對基金經理的調查顯示,在國內基金的股票投資組合當中,銀行股大多只占10%(極端情況下為5%左右),大大低于滬深300指數中銀行股18%的權重。
基金經理們預計,如果央行繼續下調基準利率,凈息差收窄將是營運主要擔憂,許多人預計09年行業凈息差將跌至接近2.5%的水平。(全景網/陸澤洪)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