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維波
上市公司的套期保值業務似乎從未受到如此的關注,也許是被幾家航空公司披露的其套期保值公允價值虧損幾億甚至幾十億嚇壞了,也許是有些人認為套期保值業務就像主業的生產經營一樣,會對公司形成實實在在的虧損或盈利。
但專業人士指出,這完全是誤解了套期保值業務。其實,上市公司進行套期保值是為了固化經營成本,保持生產經營從而實現業績的平穩,它與主業的經營有著本質的不同,其盈虧與公司主業所帶來的盈虧沒有關系。投資者應正確看待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套期保值業務出現的巨額公允價值虧損,同時上市公司也不應因噎廢食而放棄必要的套期保值操作,需要的只是完善機制,強化監督。
近期受到各界關注主要是因為幾家航空類公司公告了套期保值業務帶來的巨額公允價值損失,如中國國航曾公告截至2008年10月31日公允價值損失逾30億元,東方航空損失超過18億元等。而隨著原油價格持續下跌并在低位震蕩,公允價值的損失會部分變為實際損失。中國國航在上個月下旬曾發布提示性公告,指出隨著全球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國際油價繼續震蕩下行,其套期保值11月份已發生實際賠付588萬美元,并指出由于12月份原油價格繼續下降,公司以最終確定的月均油價計算的實際賠付額將進一步增加。
上海航空有關人士表示,從固化或穩定成本的角度看,期貨的虧損或盈利會通過現貨的盈利(采購成本的節約)或虧損(采取成本的增)而抵消,對企業來講,既不會因此盈利也不會因此而虧損,除非保值數量與實際使用量存在較大差別,這種抵消會出現偏差。因此,中國國航盡管去年11月份已發生實際賠付588萬美元,但當月現貨采購成本較預算卻節省約4115萬美元。可以這樣說,上市公司從事套期保值業務的公允價值虧損并不足憂,而盈利也不足喜。
業內專家王先生指出,企業進行套期保值是國際上企業普遍采取的保持成本穩定的重要措施,另外,從事套期保值業務的目的是為了保持公司經營成本和盈利的穩定,而不是追求其帶來的盈利。
從現實情況看,有的上市公司在進行套期保值業務中也可能存在違規現象,如套期保值數量遠超過公司實際經營需要,甚至出現某公司出現的“對賭”現象,這就不是套期保值了,而是成了投機。業內人士也指出,這類現象的存在,或者是因為監管不嚴,或者是因為機制不完善所致,而與原本意義上的套期保值無關。
但值得關注的是,目前投資者從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中也只能看到上市公司從事套期保值業務所帶來的公允價值變動數字,目前看主要是負數即虧損,而在現貨采購方面所節約的成本卻反映不出來。業內人士認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目前的會計報表確實有些不夠合理。不過,這位人士也表示,進行仔細分析的投資者,也能從整個公司的經營利潤中看出來,特別是通過與上一期的成本比較中發現,在現貨采購方面所節約的成本的大小及對公司經營業務的貢獻。
未來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波動可能會成為常態,一些上市公司進行套期保值也會是一項經營性的業務,記者認為,如果不進行必要的說明,而只將所謂公允價值變動情況披露,可能不足以反映公司的實際經營情況,甚至可能使投資者誤讀。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