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2009年最基本的判斷是:估值上升、盈利下降;A股市場的總體特征是平衡向上
理財周報編輯整理
宏觀經濟預測:2009-2010年名義GDP可維持7%-8%
財政刺激是短期內應對產能過剩的唯一有效辦法,從財政刺激的規?矗瑑赡4萬億的投資如能貫徹,效果應與1998年相當,而連續兩年同等規模的刺激實際影響應比1998年更強?紤]到政府財政刺激的決心和能力,以及前幾年高速投資形成的固定資產折舊,我們判斷2009-2010年名義GDP可以維持在7%-8%左右。
由于產能過剩、盈利條件惡化,加上折舊、工資等占比的上升,企業利潤的下滑將遠甚于GDP,并體現在企業利潤占GDP的比重這一指標上。根據預期,僅2008年,工業企業利潤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就將由23%降至21%,下滑兩個百分點。
經濟見底時間:至少需要一年
1998年財政刺激政策對房地產最大的促進在于通過減稅等各種措施,刺激了房地產市場的銷量,但市場巨大的庫存使得1998-2000房地產行業的主要任務就是消化庫存,我國住宅在建面積與年銷售面積之比在2000年才回到3附近。
考慮到熊市開發周期長,以及在建面積包含了部分停工項目,3年的時間應該是一個臨界水平,在此水平之下,地產業才會加大新開工項目,所以地產的投資2001年才開始加速,并在一年后帶動了國內經濟新一輪景氣周期。
相信本輪房地產對內需的拉動也將遵循同樣的規律,目前在建面積/年銷售面積已回到接近4的水平,按照目前的銷量計算,回到3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
2009年股市走勢:平衡向上
在中國證券市場上,長期以來估值與盈利的變化存在四種組合:估值上升和盈利上升(大牛市)、估值下降和盈利下降(大熊市)、估值下降和盈利上升(平衡向下)以及估值上升和盈利下降(平衡向上)。研究表明,中國證券市場上估值的波動頻率和幅度要遠遠超越盈利的波動頻率和幅度,因此,中國證券市場的基本運行方向依靠估值水平的變化方向指引。
估值水平與流動性關系緊密。自去年三季度中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出現方向性轉折后,流動性的釋放已經順理成章。因此,預計估值水平將會出現大幅度反彈。另一方面,由于受制于國內外需求的萎縮,實體經濟和企業盈利可能會出現劇烈下滑。
對2009年市場格局最基本的判斷是:估值上升、盈利下降;由于估值對市場的影響遠遠超過盈利的影響,A股市場的總體特征是平衡向上。
股市底部預測及判斷:
1660點是A股市場底
企業庫存的有效消化是貨幣剩余促進貨幣流通速度上升并推動股票價格上漲的前提,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是M1增速趨勢性上升。而這樣一個時間點,判斷最早在2009年一季度。
由預測的ROE和當前的融資成本,我們可以估算市場的PB底部2009年是1.9,2010年是1.6。這樣,即使不考慮未來融資成本的繼續下降,也可以確認10月底的1660點是A股市場的底。
最大關鍵預期:
流動性轉折后資本首選配置股票
當前貨幣剩余指標的拐點已經出現:一方面,管理層對利率和準備金率下調的認識已經統一,配合順差的恢復性增長,貨幣供給即將轉入上升;另一方面,經濟增速的下降(名義GDP)已使其對貨幣的需求開始下降。
而從目前各大類資產的收益狀況看,股票是利息收益率最高的資產。雖然,由于大小非的解禁,股票市場供給曲線必然會變得平滑(市場投資者普遍擔心這一問題),但2009年30%的供給增量與目前實體經濟的產能過剩、房地產市場的庫存上升、未來國債的大量發行相比,其供給曲線仍然是陡峭的。綜合上述四個指標,能夠判斷股票將是流動性轉折后資本首選的配置。
投資策略:優先配置小盤股
如果考慮風格特征,小市值、低價股的強勢特征至少將持續到明年一季度。如果考慮企業盈利,基本消費品以及政府提供需求保障的行業,比如電力、啤酒、氮肥、民爆、醫藥、建筑、鐵路設備和電力設備等相對較好。如果考慮估值的反彈,煤炭、金融地產和有色最有可能在2009年給投資人提供超額收益。
A股市場的風格特征具有極其鮮明的季節性,即每年的年末到下一年年初,小盤股和低價股的表現總是非常出色。這樣的一種模式在其他任何資本市場都沒有見過。其背后的原因是中國金融系統的信貸季節模式。據此判斷小盤股的風格特征將再次出現。事實上,11月以來的市場表現已開始體現出這一特征。
通俗地講,股票是目前單位風險收益最高的資產,小盤股是股票市場中單位風險收益最高的資產。短期內資本應該在配置股票的基礎上,優先配置小盤股,尤其在流動性剛剛反轉的初期,更應是如此。
行業配置:預期基建是貫穿2009年的投資熱點,建筑公司、設備提供商等將持續受益;而電力行業的景氣度會先于其它工業企業上升。如果考慮企業盈利,基本消費品以及政府提供需求保障的行業,比如電力、啤酒、氮肥、民爆、醫藥、建筑、鐵路設備和電力設備等相對較好。如果考慮估值的反彈,煤炭、地產和有色最有可能在2009 年給投資人提供超額收益。
    新浪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